
书信;信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起居》:“今人函牘往来,多用‘起居’字。”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至于款项,倘其借之他人,则函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终于不得要领,必与卖稿无异。”
“函牍”是汉语词汇,指书信或信件,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函牍(hán dú)指通过文字形式传递信息的书信或信件,常用于正式或书面交流。部分资料补充其本义为“放置于匣中的书简”,后逐渐泛指一般书籍。
引证与用法
近义词与关联词
包括尺牍、尺素、书翰、信札、文书等,均与书面交流相关。
英文翻译
可译为“letters”或“correspondence”,对应正式书信往来。
扩展说明
函牍在古代多指装于匣中的信函,后逐渐演变为泛指书信,现代使用中更强调书面形式的正式性。
函牍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函的拆分部首是几,牍的拆分部首是牐。函字的笔画数目为5画,牍字的笔画数目为9画。
函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源自于古代传递信息、交流文书等用途的一种工具。"函"指的是信函、信封等信件的外包装,而"牍"则指的是文书、书信等写在竹简、木版等载体上的形式。因此,函牍表示的是书信、信件等的总称。
在繁体字中,函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保持了与简体字相似的形状和结构。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中,函字的形状为一个长方形的外框,内部一根横线表示装信的内容,下方有一个短横表示封口。牍字的形状为竖形,下方有一个横线,表示文书写在牍上。
1. 他收到了一封重要的函牍,需要及时回复。
2. 看着那些古老的函牍,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函电、函件、函授、书函、字函等。
信件、书信、函件等。
口头、传媒、口信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