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牍的意思、函牍的详细解释
函牍的解释
书信;信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起居》:“今人函牘往来,多用‘起居’字。”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至于款项,倘其借之他人,则函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终于不得要领,必与卖稿无异。”
词语分解
- 函的解释 函 á 匣,盒子:石函。剑函。 套子,引申为量词:书函。信一函(信一封)。 信件:函件。公函。来函。 包含,容纳:函夏(“夏”,指中国;“函夏”即包括整个中国)。巨蚌函珠。 铠甲:函人(制甲的人)。
- 牍的解释 牍 (牘) ú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文牍(公文)。尺牍(书信)。案牍。 古代乐器名。 笔画数:; 部首:片;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函牍是汉语中一个典雅且具有历史感的词汇,特指书信和公文的总称。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词典释义两方面解析:
-
字源解析:
- 函:本义指匣子、封套,引申为信件(因古代书信常装入封套传递)。《说文解字》释为“舌也”,后假借为“容”、“含”之意,与封装物品相关。
- 牍:本义指古代书写用的狭长木片或竹片(即“简牍”),后泛指文书、公文、文件。《说文解字》释为“书版也”。
- 因此,“函牍”二字结合,形象地涵盖了封装传递的文书(函) 与书写记录的载体(牍),共同指向书面交流的正式文书。
-
词典释义:
- 核心定义:指书信和公文。这是最普遍、最核心的含义,强调其作为正式书面交流载体的性质。
- 具体内涵:
- 书信:指个人或组织之间往来的信件、书札。
- 公文:指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如公函、报告、通知等。
- 特征:通常带有正式、书面、用于交流或处理事务的特点。
历史演变与现代应用
“函牍”一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历史渊源:其概念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简牍制度,彼时文书书写于竹木之上(牍),传递时或加封套(函)。随着纸张的普及,“牍”的含义从具体的书写材料演变为抽象的文书概念,“函”则保留了封装、传递信件的意象。
- 现代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函牍”虽不如“信件”、“公文”常用,但仍用于正式、书面语或文学性较强的场合,用以指代各类正式的书信和公务文书,如“处理日常函牍”、“函牍往来频繁”。它尤其适用于强调文书的历史感、正式性或作为书面交流形式的集合概念。
权威来源参考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了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将“函牍”释义为“书信和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 《汉语大词典》:对“函”和“牍”的字源及引申义有详细考释,并收录“函牍”词条,释义为“书信;文书”。(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函牍”是一个融合了历史书写载体(牍)与传递方式(函)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专指正式的书信和公务文书,体现了书面交流的正式性与规范性。
网络扩展解释
“函牍”是汉语词汇,指书信或信件,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函牍(hán dú)指通过文字形式传递信息的书信或信件,常用于正式或书面交流。部分资料补充其本义为“放置于匣中的书简”,后逐渐泛指一般书籍。
-
引证与用法
- 清代学者平步青在《霞外攟屑》中提到:“今人函牘往来,多用‘起居’字”,说明当时函牍常用于日常问候。
- 鲁迅在书信中写道:“函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体现其作为沟通工具的功能。
-
近义词与关联词
包括尺牍、尺素、书翰、信札、文书等,均与书面交流相关。
-
英文翻译
可译为“letters”或“correspondence”,对应正式书信往来。
-
扩展说明
函牍在古代多指装于匣中的信函,后逐渐演变为泛指书信,现代使用中更强调书面形式的正式性。
别人正在浏览...
捭阖纵横本朝奔趋冰洁渊清炳灵寺石窟不成彩幡测候陈烂淳熬大舅爷旦儿淡然打冤家烦混飞布粉汗赅存高弟箇事光阴荏苒诃诟奖誉尖冷角户分门记谍解日酒蟹季禺貍步历问炉峰麦饭石迷离惝恍难折牛头不对马嘴陪克批扞平均平坡清俐清陗清署麴蘖人稠物穰圣林伸头探脑私听所化调弦理万民替陵题咏通越頽败徒属无人问津相濡以沫现露纤琐显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