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怨的意思、天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怨的解释

上天怨怒。《庄子·天道》:“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韩诗外传》卷十:“夫天怨不全日,人怨不旋踵。至今弗报,何也?”《元史·宋本传》:“刑政失度,民愤天怨,灾异互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怨

指上天降下的责罚或灾祸,源于古人“天人感应”观念,认为人事失德会引发天象异常或自然灾害,被视为上天的警示与惩戒。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解析
    • 天: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象征宇宙秩序与道德裁判者(来源:《说文解字》)。
    • 怨:本义为仇恨,引申为责罚、惩戒(来源:《汉语大词典》)。

      复合词“天怨”强调因违背天道而招致的超自然惩处,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天道不谄,不贰其命,天怨有德。”

二、古籍例证

  1. 天人感应

    汉代董仲舒提出“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失道,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来源:《春秋繁露》),如旱涝、地震等被视为“天怨”的具象化表现。

  2. 政治伦理关联

    《诗经·小雅·雨无正》云:“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描述君王失德致天降灾祸,体现“天怨”与统治合法性的关联(来源:《毛诗正义》)。

三、文化内涵

  1. 道德约束机制

    古代通过“天怨”概念构建社会伦理规范,如《尚书·汤誓》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将政权更替归因于君主失德触怒上天(来源:《尚书注疏》)。

  2. 哲学思辨

    王充在《论衡·谴告篇》批判“天怨”具人格化色彩,主张“天道自然”,反映思想界对天人关系的反思(来源:《论衡校释》)。

四、近义辨析

附注:现代汉语中,“天怨”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日常表达常以“天怒人怨”泛指极端民愤,如《老残游记》第六回:“冤狱累累,天怒人怨。”

网络扩展解释

“天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天怨”指上天对人事的愤怒或谴责,常用来形容因违背自然规律、道德准则或社会公正而引发神明或自然力量的惩罚。该词由“天”(代表神明或自然)和“怨”(怨恨)构成,强调超自然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否定。


二、文献出处与用法

  1. 《庄子·天道》
    原文提到“无天怨,无人非”,指顺应天道者不会招致上天的责难。
  2. 《韩诗外传》
    记载“天怨不全日”,暗示天怒的后果可能迅速显现。
  3. 《元史·宋本传》
    用“民愤天怨”描述政治失序引发的双重不满,体现社会与自然层面的关联。

三、扩展与延伸


四、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可参考《庄子》《元史》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聱屈边镇不差承前启后车牛车在马前冬赈耳目众多翻筋斗風激電駭关言关牐关知股弁过露黑雾合祀活饥荒奸矫谏垣翦字校书饥餐渴饮眷赏麇包空函阃内没情趣迷缠南齐皮具前式齐等青犊情知勤慎缺衽热身赛融结骚头山系时不常石舄恃性耍阴谋水忏水汽司典田车天黑佻率图谋为德不卒畏疾诬谮下巴下次孩儿咸阳火销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