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头的意思、骚头的详细解释
骚头的解释
犹淫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老和尚是个骚头。”
词语分解
- 骚的解释 骚 (騷) ā 动乱,扰乱,不安定:骚乱。骚扰。骚动。 忧愁:“离骚者,犹离忧也。” 指中国屈原的《离骚》,后泛指诗文:骚体。骚人。骚客。风骚(a.指《诗经》和《离骚》,代指古代诗歌或文化;b.指妇女
- 头的解释 头 (頭) ó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a.头和脸;b.指面貌;c.指面子,体面)。头角(僶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 物体的
专业解析
“骚头”在汉语中通常被认为是“搔头”的书写变体或古语通假用法,其核心含义与“搔头”一致。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抓挠头部
- 动作描述:指用手指抓挠头部的动作。
- 常见语境:
- 生理反应:因头皮发痒而自然抓挠。
- 心理表现:人在困惑、焦虑、思考或尴尬时下意识做出的动作,是内心状态的肢体语言体现。例如:“他遇到难题时,总是不自觉地骚头(搔头)。”
- 来源依据:该义项为“搔头”最基础、最常用的含义,见于各类现代汉语词典及古代文献对行为动作的描述中。
二、引申含义:簪子的古称(雅称)
- 具体指代: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和装饰发髻的一种首饰,即簪子。
- 得名由来:此义项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据汉代《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汉武帝曾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此后“玉搔头”便成为玉簪的美称,后泛指簪子。
- 文学应用:此义项在古典诗词中尤为常见,用以代指簪子,增添文雅气息。
- 例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此处的“玉搔头”即指杨贵妃所戴的玉簪。
- 来源依据:此典故及引申义被广泛收录于《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被普遍使用。
三、关于“骚”与“搔”的通假
- 古语通假:在古代汉语中,“骚”字有时可通假为“搔”,表示“抓、挠”的意思。
- 文献例证: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中有:“(诸生)议论无所依…… 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虽未直接使用“骚头”,但“搔”即表抓挠之意,印证了“骚”可通“搔”的用法。
- 现代规范:在现代汉语规范中,“搔头”是标准写法,“骚头”则被视为古语通假或非规范写法,较少使用。
“骚头”实为“搔头”的古语变体或通假写法,其含义有二:
- 动词:抓挠头部的动作,常体现生理需求或心理状态(如困惑、思考)。
- 名词:簪子的雅称,源自汉武帝用玉簪搔头的典故(“玉搔头”)。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权威语文工具书,收录“搔头”词条及释义)
- 《辞源》(大型古汉语辞书,详释“搔头”及典故出处)
- 《西京杂记》卷二(汉代笔记小说集,记载“玉搔头”典故)
- 白居易《长恨歌》(唐代诗歌名篇,使用“玉搔头”代指簪子)
- 桓宽《盐铁论》(汉代政论著作,印证“骚”通“搔”的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骚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信息综合理解:
一、基本释义
“骚头”指淫棍,即行为放荡、好色之人。该词带有贬义,常用于形容品行不端的男性。
二、出处与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六回:“老和尚是个骚头。”此处通过“骚头”直接点明人物好色的特质,具有鲜明的批判色彩。
三、构词解析
- 骚:本义为动乱(如“骚乱”),后引申为轻佻、放荡(如“风骚”),也指屈原《离骚》代表的诗文传统。
- 头:此处作名词后缀,类似“木头”“念头”,无实义但强化词性。
四、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古典文学或方言中。当代更常用“色狼”“登徒子”等词表达类似含义。
五、相关延伸
需注意“骚”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
- 褒义:如“骚人”指诗人(源自《离骚》);
- 中性:如“骚体”指诗文体裁;
- 贬义:如“骚头”“风骚”指轻浮。
建议在阅读古籍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避免与现代用法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阿的平拜忏百废待举板瓦襃拔备而不用逼主不靖不越雷池朝钟暮鼓得意扬扬鼎铛有耳伐兵反躬自省烽子佛号蝮螫解腕辅靥概见孤裔海猪华敏虎貔教塲矫情饰貌静遏静雅警颖今生俊英隽语癞汉指头略取连枝花灵俗龙凤呈祥龙毛露馅儿吕相娘儿爬虫凭白婆家跄踰愆失情甘毬式七子柔睦三驱撒滞殢省笔寿画手记授手通衔退凉腽肭王典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