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于一处祭祀。《通典·礼二》:“﹝ 汉平帝 立﹞ 莽 又颇改祭礼云:天地有别有合,其合者,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於南郊。”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举 吴 中前贤暨自古名流之宦游流寓於斯土者,绘像合祀五百名贤祠。”
“合祀”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将多个祭祀对象合并在同一场所或仪式中进行祭祀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合祀的核心意义是“合于一处祭祀”,即不同神灵、祖先或历史人物被共同供奉和祭拜。例如,清代吴中地区将五百位名贤绘像合祀于同一祠堂,便是典型实例。
历史背景
文化意义
合祀不仅简化祭祀流程,还通过共同祭拜强化群体认同。例如,家族合祀祖先、地方合祀先贤等,均具有凝聚社群的作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祭祀形式或历史案例,可参考《通典·礼二》《郎潜纪闻》等文献(来源:)。
合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了“合”和“祀”两个字,合祀的意思是多个神祇在同一个祭祀场所进行祭祀仪式。
“合祀”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从右边的“示”字旁边的“礻”,即“礻冖合”,而合祀的总笔画数为12画,其中“合”的笔画数为6画,“祀”的笔画数为6画。
合祀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在古代,合祀是指将多个神祇的祭祀合并在一个祭祀场所进行。这种合祀的方式既能够方便祭祀仪式的进行,也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
繁体字中,“合祀”可以写作“合祀”。
在古代,合祀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候,“合祀”这个词的“合”字通常写作“閤”,“祀”字则保持不变。
1. 在这个宗庙中,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合祀的仪式,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家族的繁荣和健康。
2. 合祀这个传统仪式已经延续了几百年,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合祀在词语中常见的组词有:合祀场所、合祀仪式、合祀神祇等。
合祀的近义词有:共祀、联祀。
合祀的反义词是分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