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合一”说相对立。强调“天道”与“人道”之别,亦即自然与人为的区分,认为“天”是自然,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间的治乱吉凶。 战国 时 荀子 首先提出这种理论。《荀子·天论》:“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人之分”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由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提出,主要探讨天人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概念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区分,即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的界限。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不受人类意志影响,也不干预人间事务(如治乱、吉凶)。
核心思想
与“天人合一”的对立
该观点与“天人合一”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天与人的统一性(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而“天人之分”则突出两者的本质差异。
哲学意义
荀子通过这一理论,将人的主体性从神秘主义中解放出来,倡导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想,为儒家思想注入了务实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如《荀子·天论》中的论述),可参考相关哲学研究资料。
《天人之分》是一个成语,可以理解为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区分和界限。下面将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进行介绍。
《天人之分》这个成语的部首是“大”,共有9个笔画。
《天人之分》一词最早出自《韩非子·八佾》:“是以推之于八佾之辩而鉴之于人事之纷,是谓天人之分也。”后来,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比喻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差距。
繁体字为「天人之分」。
在古代汉字中,「之」的上边是一个点表示月亮,下边是三个竖勾表示石头,中间是一条斜线表示光亮。整体代表动词“表达”。“分”表示划分、区分。结合在一起,表示“对天地和人类进行划分、区分”。(注:不相关的小知识:古时候写字时经常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写的。)
1. 人与天地之间有着明显的天人之分。
2. 他的行为举止完全没有天人之分。
3. 这个社会对待贫富之间的天人之分问题日益关注。
天分、人天、人地之间
人天之间、人与天地之别
无天人之分、并天与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