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笺牍的意思、笺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笺牍的解释

[letter] 信札

详细解释

文书。 宋 苏轼 《答许状元启》:“忽承牋牘之临,皆自听闻之误。”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五》:“ 宋 刘穆之 目览词讼,手答牋牘。”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笺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笺牍(jiān dú) 主要指书信或文书,具体指代书写用的信札、公文等书面材料。古代“笺”指写信或题词用的纸,“牍”则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简,后泛指公文或书信。


二、详细解释与历史来源

  1. 文书与信札
    最初指代官方或私人往来的文书,如宋代苏轼在《答许状元启》中提到“忽承牋牘之临”,即指收到对方的书信。明代胡应麟的著作中也提到“手答牋牘”,描述处理文书的情景。

  2. 引申含义
    部分文献(如)提到其可形容文章或言辞的条理清晰、格式整齐,但此用法较为少见,主流仍指具体的书信或公文。


三、用法与示例


四、发音与常见误区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史记》《苏轼文集》等典籍,或查阅、5、7中的引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笺牍》的意思

《笺牍》是一个多义词,主要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用指甲或铁笔在竹木或竹简上写字的工具,类似于现代的钢笔或铅笔。

二是指已经写好的文字,泛指文件、文书。在古代,人们把文件和文书称为“笺牍”。

拆分部首和笔画

《笺牍》的部首分别是“⺮”和“牛”,其中“⺮”是指竹子的部首,表示与竹子有关,而“牛”是指牛的部首,表示与牛有关。

《笺牍》的总共有14画,其中“笺”有11画,“牍”有3画。

来源

《笺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绸缪》一诗中,意为用麻线系着竹签将内容记下来。

从古至今,《笺牍》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意义也逐渐扩大。

繁体

在繁体字中,《笺牍》分别写作「箋」和「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有些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笺牍》在古时的写法是「箋」和「牘」。其中「箋」的上面有一个「⺮」字旁,表示与竹子有关;「牘」的上面有一个「牛」字旁,表示与牛有关。

例句

1. 他用一支细竹做成的笺,在上面写下了他的思考和感悟。

2. 这些古老的笺牍记录了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组词

1. 笔记

2. 簿册

3. 文件

4. 简牍

5. 文献

近义词

1. 文献

2. 文件

3. 簿册

4. 记录

5. 纪实

反义词

1. 空白

2. 未记载

3. 空缺

4. 未填写

5. 无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