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长期调和。《列子·黄帝》:“阴阳常调,日月常明。”
(2).平常戏狎。《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讌饮弥日,其於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也。” 吕向 注:“常调,谓常戏。”
(1).固定的音调。《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 晋 左思 《魏都赋》:“金石丝竹之恒韵,匏土革木之常调。”
(2).引申为陈旧的论调。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五回:“况种族革命,已成常调。”
(3).定额赋税。《后汉书·韦彪传》:“农人急於务而苛吏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魏书·高宗纪》:“自今常调不充,民不安业,宰民之徒,加以死罪。申告天下。”《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糴粟,以充国储。”
(4).按常规迁选官吏。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日本某居士集序》:“仕宦不逾常调,计典不入上考。”
“常调”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长期调和
指事物长期保持协调平衡的状态。如《列子·黄帝》提到“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强调自然规律的和谐。
平常戏狎
表示日常的戏谑或调笑。例如曹植《与吴季重书》中“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吕向注解为“常调,谓常戏”。
宋代官制用语
指官员按常规升迁的制度,称为“常调官”。宋代判、司、簿、尉等基层官员,根据出身、考核等条件晋升至录事参军或下州令、录等职位。俗语“家常饭好吃,常调官好做”即形容此类官职的稳定性。
定额赋税与官吏迁选
历史上也指固定的赋税(如《后汉书·韦彪传》提及“赋发充常调”)以及按常规选拔官吏的制度(如《魏书·高宗纪》记载)。
“常调”在不同语境下涵盖自然调和、日常互动、官僚制度、经济政策及文学表达等多重含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用例,可参考《列子》《后汉书》等古籍,或宋代官制相关文献。
鳌头独占襃命裳衣潮男乘治初期存覆促生答剌棱登大虑掸残荡平雕修放越蜚龙风车云马风口浪尖公厨韩子黄旗紫盖豗喧涧户见户佳人已属沙咤利疾鬭节华颈饰金驾金印灸师岭坂淩胁浏滥詺侮抹不开母大虫年上痞结揊拍签厨其实不然傻乎乎垧林伤破暑魃叔度陂湖死法丝料踏槐黄台照搪塞通目土虫吐红陁靡武露无牛捉了马耕田遐旷綫绨效益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