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调的意思、常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调的解释

(1).长期调和。《列子·黄帝》:“阴阳常调,日月常明。”

(2).平常戏狎。《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讌饮弥日,其於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也。” 吕向 注:“常调,谓常戏。”

(1).固定的音调。《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 晋 左思 《魏都赋》:“金石丝竹之恒韵,匏土革木之常调。”

(2).引申为陈旧的论调。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五回:“况种族革命,已成常调。”

(3).定额赋税。《后汉书·韦彪传》:“农人急於务而苛吏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魏书·高宗纪》:“自今常调不充,民不安业,宰民之徒,加以死罪。申告天下。”《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糴粟,以充国储。”

(4).按常规迁选官吏。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日本某居士集序》:“仕宦不逾常调,计典不入上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调"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阐释:

一、音乐层面 指固定的音律组合形式,《乐府诗集·郊庙歌辞》记载:"雅乐常调,皆遵宫商角徵羽五声之序",这种调式体系在唐代宫廷音乐中形成规范,成为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官职制度 在吏部诠选中特指常规的官员任免程序,《资治通鉴·唐纪》胡三省注:"常调者,守常资考满迁授,不待别制",说明该制度强调按固定年限与资历进行职务调整,与"特擢"选拔机制形成对照。

三、文学创作 用于描述诗词创作的固定格律,清代《钦定词谱》将《浣溪沙》《鹧鸪天》等词牌归为"常调体",特指那些具有明确字数、平仄、用韵规则的标准化词体格式。

主要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3.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常调”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长期调和
    指事物长期保持协调平衡的状态。如《列子·黄帝》提到“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强调自然规律的和谐。

  2. 平常戏狎
    表示日常的戏谑或调笑。例如曹植《与吴季重书》中“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吕向注解为“常调,谓常戏”。


二、历史与制度相关

  1. 宋代官制用语
    指官员按常规升迁的制度,称为“常调官”。宋代判、司、簿、尉等基层官员,根据出身、考核等条件晋升至录事参军或下州令、录等职位。俗语“家常饭好吃,常调官好做”即形容此类官职的稳定性。

  2. 定额赋税与官吏迁选
    历史上也指固定的赋税(如《后汉书·韦彪传》提及“赋发充常调”)以及按常规选拔官吏的制度(如《魏书·高宗纪》记载)。


三、文学与艺术引申

  1. 固定音调或陈旧论调
    在文学中可指固定的音律,如《后汉书》提到“瑟非常调之音”;也引申为陈旧的言论,如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中“种族革命,已成常调”。

“常调”在不同语境下涵盖自然调和、日常互动、官僚制度、经济政策及文学表达等多重含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用例,可参考《列子》《后汉书》等古籍,或宋代官制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扒瞎布陈仓实长遂痴求出丑扬疾翠墨促音怠遑当头人灯台地方分权发电赤非讦飞兔圪塔观梅古楂海雾含糊不明遑安昏媾火离解情旧名眷口棱侧怜眷落斧覼缕毛刷梅花名正言顺娜婀霓节沤泄平乱庀徒千金用兵,百金求间柔顺山扉声声慢(寻寻觅觅)审官院生西侍人矢室说错蜀纹宋景诗逃户天道好还殄没庭右透熟土鳖威厉文彩四溢五典汙莱显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