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裳衣的意思、裳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裳衣的解释

裳与衣。亦泛指衣服。《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郑玄 注:“裳衣,先祖之遗衣服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外道服饰,纷杂异製……裳衣无定,赤白不恒。” 清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考证·字义》:“ 韩退之 诗多倒用成字,盖本诸《三百篇》, 孙季昭 《示儿编》所拈,如中林、中谷、中河、中路、中田、家室、裳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裳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定的历史内涵,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裳衣”泛指衣裳、服装,是古代对衣着的统称。其中“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古代类似裙子的下装),合称代表整套服饰。在现代汉语中,“衣裳”更常用,但“裳衣”作为古语形式仍见于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强调传统服饰的整体性。

二、词源与结构解析

  1. “衣”(yī):

    象形字,甲骨文像交领上衣之形。《说文解字》释:“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本义为覆盖躯干的上衣,后引申为服装总称。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清代文字学典籍。

  2. “裳”(cháng):

    形声字,从巾尚声。《释名·释衣服》载:“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原指遮蔽下体的裙状服饰,先秦时期男女皆服,后特指古代下装。

    来源:《释名》,东汉刘熙著,中国最早语源学专著。

三、文化内涵与历史演变

“裳衣”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典型特征:

四、现代用法与权威定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裳衣,衣裳,衣服。” 例证引《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印证其作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稳定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辞典。

“裳衣”不仅指代具体服饰,更承载了古代礼制、社会结构与审美观念的演变,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语汇。

网络扩展解释

“裳衣”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裳衣”由“裳”与“衣”组成,泛指整套服饰。其中:

二、文献例证

  1. 《诗经·齐风》中“颠倒裳衣”描述匆忙穿衣的情景,体现二者组合的日常性;
  2. 《礼记·中庸》提到“设其裳衣”,指祭祀时陈列先祖遗留的衣物;
  3. 唐代玄奘记载印度“裳衣无定”,反映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三、文化延伸

古人穿衣讲究“上衣下裳”的礼制,如《周易》强调“黄裳元吉”,将黄色下裳视为吉祥象征。需注意:

四、读音辨析

“裳”在“裳衣”中传统读作cháng,与“衣裳(shang)”的现代读音不同。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发音。

(可通过汉典或查字典查阅更多古籍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摆酒保乂毕景碧流驳滥不起眼不恌材士练兵惨暴参看鸱鸟丑诋楚招雌弱词体爨人粹穆寸赏得分恩东鹅眼娥影方领圆冠坚僻假形金策聚少成多孔乙己乐床廉明公正炼贫离合的神光卖楂梨懞懂门下掾名人民母蜜烛拧扯起奸七级浮图青徼瑞鸭弱民山丛上烝山猫审识失国苏合汤包天资佻率题本通明天土会瓦垄文字癖险纵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