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书《六韬》、《阴符经》(一说《阴符经》为道书)的并称。泛指兵书。 清 冯桂芬 《方恬庵先生家传》:“士大夫优游太平,口不读韜符,手不习弓矢。”
“韬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āo fú,其核心含义如下:
“韬符”是古代两部重要典籍《六韬》和《阴符经》的并称,泛指兵书或军事策略。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强调对兵法的研习或军事才能的掌握。例如:
清代冯桂芬在《方恬庵先生家传》中提到:“士大夫优游太平,口不读韜符,手不习弓矢。”
(意为士大夫安于太平,既不读兵书,也不练习武艺)。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六韬》《阴符经》原文或清代文献中的用例。
《韬符》是一个汉字词组,意为隐藏智慧和策略。其中,“韬”指的是隐藏、隐蔽,而“符”则指的是徽章、标记。
《韬符》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即“韬”和“符”。
“韬”的部首是食,总笔画为9;而“符”的部首是竹,总笔画为11。
《韬符》一词最早来源于《论语·杂篇》中的一句话:“陈子韦曰:“韦小为善也,汝亦韬乎!”韬即指隐藏智慧和才能,而符则指的是标记着韬之智慧和才能的徽章。
《韬符》这个词的繁体字为「韜符」。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韬的写法是「韦」加上「尧」,而符的写法是「竹」加上「付」。
1.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必须运用各种韬符来制定战略。
2. 唐代杜甫《题都城南庄》:韬慧深且宽,仁能婉规矩。
1. 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以等待时机。
2. 符号:表示某种意义或信息的标记。
3. 韬略:隐藏和运用智慧和策略。
近义词包括:含蓄、谨慎、筹谋、秘诀。
反义词包括:直率、公开、无计可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