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称连四纸、绵连四纸,后讹称连史纸。产于 江西 、 福建 等省。原料用竹。纸质细,色白,经久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书画、扇面等多用之。 叶圣陶 《乡里善人》:“ 鲁太玄 的《文集续编》在 钱康侯 六十三岁那一年刻成,由各大书庄发兑,连史纸,每部四册,实洋十元。”亦省作“ 连史 ”。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所谓罗甸纸者,乃类乎连史之物。” 胡祥翰 《上海小志·文化》:“印造各书均用上等连史,蝇头端楷,精雅绝伦。”参阅 元 费著 《笺纸谱》、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造皮纸》。
连史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珍品之一,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连史纸最初名为“连四纸”或“绵连四纸”,因发音演变讹称为“连史纸”。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明清时期成为重要文化载体,被誉为“寿纸千年”“纸中丝绸”。据传,明代福建连史氏改良造纸技术,以嫩竹为原料造出高品质纸张,故得名。
主要产于江西、福建两省,尤以福建连城县和光泽县为代表。原料选用刚抽枝的嫩竹,经特殊处理制成竹丝,工艺复杂,需72道工序。
传统工艺因成本高、耗时长濒临失传,目前仅少数匠人掌握全套技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词义:
《连史纸》是一个成语,形容历史上的事情或人物连续不断地出现,并且有着深远的影响。
部首和笔画:
《连史纸》由三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辶”、“纟”和“巾”。总共有13个笔画。
来源:
《连史纸》一词出自中国古代的历史书籍《汉书》,古代文字中的“纸”意指史书或记录历史的文献。
繁体:
《連史紙》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连史纸》的方式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基本的部首及结构仍然相同。
例句:
他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连史纸》。
组词:
记录、编年、纪实
近义词:
纪实、记录、编年
反义词:
断绝、截断、中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