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连史纸的意思、连史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连史纸的解释

原称连四纸、绵连四纸,后讹称连史纸。产于 江西 、 福建 等省。原料用竹。纸质细,色白,经久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书画、扇面等多用之。 叶圣陶 《乡里善人》:“ 鲁太玄 的《文集续编》在 钱康侯 六十三岁那一年刻成,由各大书庄发兑,连史纸,每部四册,实洋十元。”亦省作“ 连史 ”。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所谓罗甸纸者,乃类乎连史之物。” 胡祥翰 《上海小志·文化》:“印造各书均用上等连史,蝇头端楷,精雅绝伦。”参阅 元 费著 《笺纸谱》、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造皮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连史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代表性品种,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经石灰腌渍、天然漂白等工序制成。其名称源于"连"和"史"的复合含义:"连"指福建连城这一传统产地,"史"则体现其承载历史文献的特殊功能。

该纸品具有质地绵密、纤维均匀、色泽莹白如玉的特点,抗蛀性强且历久不脆,被古籍修复界誉为"纸寿千年"的典范。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卷》记载,连史纸制作技艺包含72道工序,从竹料砍伐到揭纸焙干需历时十个月,完整保留了明代《天工开物》所述的"杀青"工艺。

在文化应用方面,连史纸自清代起被钦定为武英殿刻书专用纸,现仍广泛应用于碑帖拓印、名家书画创作及古籍修复领域。故宫博物院近年开展的《四库全书》修复工程中,便特别选用连城产连史纸作为补纸材料。

网络扩展解释

连史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珍品之一,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名称与历史

连史纸最初名为“连四纸”或“绵连四纸”,因发音演变讹称为“连史纸”。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明清时期成为重要文化载体,被誉为“寿纸千年”“纸中丝绸”。据传,明代福建连史氏改良造纸技术,以嫩竹为原料造出高品质纸张,故得名。

二、产地与原料

主要产于江西、福建两省,尤以福建连城县和光泽县为代表。原料选用刚抽枝的嫩竹,经特殊处理制成竹丝,工艺复杂,需72道工序。

三、特点与用途

  1. 纸质特性:
    色白如玉、薄而细腻,吸墨性强且不易褪色,兼具柔韧性和耐久性,适合书写、绘画及印刷。
  2. 文化价值:
    古代多用于印制典籍(如《十七史》)、碑帖、家谱、书画扇面等贵重文献。现代常用于篆刻钤印、拓边款、古籍修复等领域。
  3. 实用优势:
    因纸张透光均匀、表面光滑,长时间阅读不易疲劳,被称为“改良的宣纸”。

四、现状与保护

传统工艺因成本高、耗时长濒临失传,目前仅少数匠人掌握全套技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别人正在浏览...

败酱傍掣拔拯徧该碧荷避课策略廛人池圃垂没毳裀登云督导恩旧感刺隔行拱柙勾瞿官仓孤歌鸿鹄心彗勃奬遇捡校轿番结衔啾嚄鞠恭军府匡相老虎灶莲蓬头吏属柳幄罗曼民秀偶然破睡清漪七十二候鹊音肉台柈三枿傻头傻脑什伍东西设祖饰混时忌曙斗四舍五入苏门四友台秩通司文字狱雾节乌柳屋舍湘汉香消玉损小德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