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菖歜的意思、菖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菖歜的解释

用菖蒲根切制成的腌制品。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端阳游赏》:“菰黍连菖歜,琼彝倒玉舟。” 清 周亮工 《追报亡友黄汉臣书》:“若谬许声气于 亮 ,有菖歜之嗜者,启予荒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菖歜(chāng chù)是汉语中的一个古雅词汇,特指用菖蒲根切段腌制的食品,常与“昌歜”通用。其详细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基础释义

  1. 字源与本义

    “菖”即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歜”指切段、切碎。合称指将菖蒲根切段后盐渍而成的食物,古代用作调味或祭祀供品。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引申关联

    因菖蒲有香气,古人认为食之可辟邪驱疫,故“菖歜”亦承载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北京出版社)


二、文化内涵

  1. 屈原与楚地风俗

    菖歜与粽子并称,源于纪念屈原的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载,楚人端午以“菖蒲、艾叶缠粽”,后衍生为菖蒲制品的饮食传统。

    来源:《荆楚岁时记译注》(中华书局)

  2. 古籍文献例证

    • 《左传·僖公三十年》提及“飨有昌歜”,指周王室以菖歜宴诸侯,印证其礼仪性用途。
    • 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载:“端午以菖蒲根渍酒,切菖蒲为菹,谓之菖歜。”

      来源:《十三经注疏·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现代应用与考辨

  1. 词义演变

    明清后,“菖歜”渐少用于日常,多见于典故或仿古诗文(如朱彝尊“菖歜九节胪”)中,代指端午风物或怀古意象。

    来源:《古汉语词汇学导论》(语文出版社)

  2. 植物学考据

    菖蒲(Acorus calamus)根茎含挥发油,古人渍盐防腐后食用,现代研究证实其具抗菌活性,与古籍驱疫记载相符。

    来源:《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书无网络公开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为准。现代研究可参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官网(www.plant.ac.cn)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菖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āng chù,其含义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文化关联

文学引用

补充说明

“菖歜”是古代一种以菖蒲根为原料的腌制食品,兼具饮食与节俗文化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彊八面玲珑宝王八言诗被卧悲智冰碴勃屑唇干口燥春秋笔法慈宠点剁对岸鹅溪绢風旌冯循伏魄服事睾甲钩盘欢爱荟萃浑混将作大匠拣阅交讬介山惊吪纠禁钜阙娵訾快人劳银连署李宁楼花沦波舟迷留幕天席地虐戕蹑凫女能人女罃鼙舞迁夺寝庭鋭阵实偪处此始终手教摅意贪奢贴然停水鼍声枉道网梭汙滥五禽言下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