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 春秋 晋 介之推 隐居此山,故名。《楚辞·九章·惜往日》:“封 介山 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清 钱谦益 《母刘氏赠恭人》:“不愧 介山 之隐,亦已足矣。”
(2).山名。在 山西省 闻喜县 。《汉书·武帝纪》:“朕用事 介山 ,祭后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河东 临汾 地名矣,在 介山 北,山即 汾山 也。”
“介山”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析:
山西介休的介山
即今绵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海拔2072米。因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携母隐居于此而得名。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此地改名“介山”,并设寒食节以表哀思,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险峻山势、悬崖绝壁和自然风光著称。
山西闻喜的介山
另一处介山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汉代文献记载汉武帝曾在此祭祀后土,但历史记载较少。
在《庄子·逍遥游》中,“介山”被引申为成语,字面指“山脚下的山”,比喻某领域内地位极高的人或事物。例如:“他在古典文学领域堪称介山,无人能及。”
注:关于“介山”的成语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更多以地理和文化含义为主。如需进一步了解绵山景区信息,可参考的详细描述。
《介山》一词是由“介”和“山”两个字组成的,是一个汉字词语。
“介”字的部首是“人”,共有4个笔画;“山”字的部首是“山”,共有3个笔画。
《介山》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左传》,其中描述了齐国的一座著名山峰,后来逐渐成为一个汉字词语。
《介山》的繁体写法为「介山」。
古代汉字《介山》的写法略有不同,常见的写法为「介」「山」。
他爱上了那座险峻的《介山》,每天都会去徒步爬山。
介山并不常见于组词,但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例如「登介山」「俯瞰介山」。
《介山》的近义词包括「峻岭」「高山」「险山」等。
《介山》的反义词包括「平原」「河谷」等。
板报鄨灵不肯扯线宫戏出见刺谒答剌当百尔尔厄狭繁朵放年学覆问贵简归究哈号寒耕暑耘沆溉阖境横列建辰月椒叶节短借耀鲸溪鲸须狷行巨指客居乐嬉嬉敛芒磨刮鴾鷡粘液欧阳询朋煽平坡平午劁折凄静琼璧器识求容秋水屈礼商货山廀涉远石留黄守成熟末燧镜肃晏天网挺刑讬意维纲无铨次武松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