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鼙舞的意思、鼙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鼙舞的解释

舞乐名。《晋书·乐志下》:“鼙舞,未详所起,然 汉 代已施於燕享矣。 傅毅 、 张衡 所赋,皆其事也。”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汉 代鼙舞, 三国 时存者,有《殿前生桂树》等五曲,其辞则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鼙舞是中国古代乐舞的一种形式,其名称源于伴奏乐器"鼙鼓"。该词由"鼙"(一种小型扁鼓)与"舞"组合而成,特指以鼓点为主导的仪式性舞蹈。

从历史发展来看,鼙舞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宫廷乐舞体系。据《宋书·乐志》记载,此舞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兴盛,常作为宴飨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时舞者多执鼙鼓而舞,配合管弦乐器形成独特的节奏韵律。

《乐府诗集》卷五十三收录的《鼙舞歌》显示,这类舞蹈兼具礼仪功能与艺术观赏性。其舞姿刚劲有力,讲究队形变换的几何美感,多用于祭祀、庆典等重大场合。汉代学者郑玄注《周礼》时,将鼙舞归入"武舞"范畴,强调其雄健的审美特征。

在乐器配置方面,据唐代杜佑《通典·乐典》所述,鼙鼓通常与铙、铎等金属乐器组合使用,形成层次分明的打击乐体系。这种乐器组合不仅强化了舞蹈的节奏感,更赋予表演庄重的仪式氛围。

当代学者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鼙舞的消亡与隋唐时期乐舞体系的革新密切相关。随着新型燕乐的兴起,这种带有先秦遗风的传统舞蹈逐渐退出主流舞台,但其艺术元素仍对后世雅乐产生着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鼙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属于宴享礼仪乐舞的一种。以下是关于该词的具体解释:

  1. 起源与用途
    鼙舞的具体起源尚无明确记载,但根据《晋书·乐志》的记载,汉代已将其用于宫廷宴享场合。这种舞蹈常伴随鼓类乐器(鼙鼓)演奏,可能具有节奏鲜明的特点。

  2. 历史记载
    东汉文学家傅毅、张衡的赋作中曾描述过鼙舞的场景,但相关舞曲的歌词在三国时期已失传,仅存《殿前生桂树》等五首曲目名称。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也提及了鼙舞的流传情况。

  3. 文化特征
    作为宫廷乐舞,鼙舞可能兼具礼仪性与娱乐性,反映了汉代贵族文化生活的部分面貌,但因缺乏详细史料,具体舞蹈动作与表演形式尚不明确。

建议需要深入研究的读者,可进一步查阅《晋书·乐志》《碧鸡漫志》等古籍原文,或关注考古发现中的乐舞文物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闇昧安全衣鲍方保释并蒂芙蓉草库伦策选澄别除豁储书弹击悼怅道台打夜作点穴抵牾端饬凫葵伏伺功遂身退观象孤外故作姿态海豚回蹬会武宴降手儿郊畦饥冻金玉满堂蠲忿喀尔巴阡山脉括地礼书理所当然卖友求荣漫兴缗钱涅污殴挞飘溢棋迷侵敺认义冗官若隐若现儒职盛轨深奸巨猾深玄十八世嗜酒成性疏闳随风柁梭镖天籥遗劳窝儿薄脆无其伦比铦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