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乐名。《晋书·乐志下》:“鼙舞,未详所起,然 汉 代已施於燕享矣。 傅毅 、 张衡 所赋,皆其事也。”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汉 代鼙舞, 三国 时存者,有《殿前生桂树》等五曲,其辞则亡。”
鼙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属于宴享礼仪乐舞的一种。以下是关于该词的具体解释:
起源与用途
鼙舞的具体起源尚无明确记载,但根据《晋书·乐志》的记载,汉代已将其用于宫廷宴享场合。这种舞蹈常伴随鼓类乐器(鼙鼓)演奏,可能具有节奏鲜明的特点。
历史记载
东汉文学家傅毅、张衡的赋作中曾描述过鼙舞的场景,但相关舞曲的歌词在三国时期已失传,仅存《殿前生桂树》等五首曲目名称。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也提及了鼙舞的流传情况。
文化特征
作为宫廷乐舞,鼙舞可能兼具礼仪性与娱乐性,反映了汉代贵族文化生活的部分面貌,但因缺乏详细史料,具体舞蹈动作与表演形式尚不明确。
建议需要深入研究的读者,可进一步查阅《晋书·乐志》《碧鸡漫志》等古籍原文,或关注考古发现中的乐舞文物资料。
鼙舞是一个中文词汇,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按照拆分部首和笔画来看,它由两个部首组成:鼓(gǔ)和舞(wǔ)。鼓部的部首是钅,舞部的部首是舛。鼙舞的总笔画数为16。
鼙舞一词源于《诗经·大雅·鼙鼓》中的一段描述,它是古代祭祀仪式中舞蹈的一种。在古代,人们常常在祭祀神灵、迎接重要客人或欢庆喜事时表演鼙舞,以求祈福和祝福的效果。触动鼙鼓,用声音和肢体的动作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这是鼙舞的核心特征。
在繁体字中,鼙舞的写法一般是「鼙舞」或「鞞舞」。繁体字字形更为复杂,但无论简化字还是繁体字,都体现了鼙舞词汇的独特魅力。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鼙舞的写法略有不同。早期鼙舞一词是用「鼙」和「舞」的合字写法,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分字写法。
以下是关于鼙舞的例句:
1. 他热衷于学习民族鼙舞的艺术,致力于传承古老文化。
2. 鼙舞的音乐和舞蹈给人们带来欢快的节日氛围。
3. 参加鼙舞表演是一种难得的机会,我很期待。
与鼙舞相关的组词还有:鼓舞、舞蹈、音乐、节日等。可以通过鼙舞来鼓舞人心,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愉快。
鼙舞的近义词可能有:舞蹈、舞动、排舞。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鼙舞,表达类似的意思。
鼙舞的反义词可能是:静止、停滞。这些词汇与鼙舞相对,用来表示相反的状态和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