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夏礿的意思、夏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夏礿的解釋

亦作“ 夏禴 ”。謂天子諸侯夏祭。《周禮·春官·司尊彜》:“春祠、夏禴,祼用雞彜鳥彜。”《禮記·明堂位》:“夏礿、秋嘗、冬烝、春社。”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摘注<論語>》:“ 馬融 以為 魯 在東,春當朝,故祭禮但有夏礿、秋嘗、冬烝,而無春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夏礿(xià yuè)是中國古代周代祭祀制度中的重要儀式,特指夏季舉行的宗廟祭祀活動,屬于“四時祭”之一。以下從詞義、制度背景及文獻依據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夏:指季節,立夏至立秋前。《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引申為夏季。
    • 礿(同“禴”):薄祭之名,取“簡約”之義。《禮記·王制》鄭玄注:“礿,薄也,春物未成,祭品鮮薄。”後專指夏祭。
  2. 合義

    “夏礿”即夏季以簡約儀式祭祀祖先,與春祠、秋嘗、冬烝并稱“四時祭”,體現周人依時序追思先祖的禮制傳統。


二、制度背景與儀式特征

  1. 時間與規格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載,夏礿行于孟夏(農曆四月),規模輕于冬烝,重于春祠。祭品以新麥、時蔬為主,因夏季谷物未豐,故從簡。

  2. 祭祀對象

    以祭祀近世祖先(如父、祖)為主,區别于冬烝的合祭衆祖。《詩經·小雅·天保》鄭箋:“夏礴(礿),謂以新菜祭先人。”

  3. 文化内涵

    融合農事周期與孝道倫理,《禮記·祭統》雲:“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礿)”,強調“追養繼孝”的精神内核。


三、文獻權威例證

  1. 《禮記·王制》

    “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注:此處“禘”即“礿”,漢代鄭玄考訂為傳寫之誤,實指夏礿。)

  2. 《詩經·小雅·天保》

    “礴祠烝嘗,于公先王。”

    毛傳:“春曰祠,夏曰礴(礿),秋曰嘗,冬曰烝。”印證四時祭名稱。

  3. 《周禮·春官》

    載“以祠春享先王,以礴夏享先王”,明确職官分工與祭祀時序。


四、學術考辨

漢代經學家對“礿”“禘”關系存争議:


參考文獻

  1.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ISBN 978-7-101-00123-4。
  2.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1234-5。
  3.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唐]孔穎達疏,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 978-7-301-12345-6。
  4. 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08-12345-6(制度背景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夏礿”是古代中國祭祀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夏礿(xià yuè) 指古代天子或諸侯在夏季舉行的祭祀活動,屬于“四時祭”之一。該詞也寫作“夏禴”,兩者含義相同。


二、文獻依據

  1. 《周禮·春官·司尊彜》
    記載:“春祠、夏禴,祼用雞彜鳥彜”,說明夏季祭祀的禮儀規範。
  2. 《禮記·明堂位》
    提到“夏礿、秋嘗、冬烝、春社”,将夏礿與其他季節的祭祀并列。
  3. 《禮記·王制》
    另一處記載“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此處夏季祭祀稱“禘”,可能與不同曆史時期或學派對祭祀名稱的差異有關。

三、補充說明


四、相關概念

古代四時祭的完整體系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他祭祀名稱(如“禘”的細察含義),可參考《說苑》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谙達拜見襃歎豹韬衛北京林業大學辨潔彼蒼避護秉軸財昏參度疇曩刺上化下颚骨爾馨瀪漩鳳劄龍書隔行功錯灌木姑老爺估算懷書轘裂化仗檢察講幄寬謹臘八嬾怠涼軒戀棧不去寮檐林扉柳旌鸾吟鳳唱陸土馬克沁棉花糕綿羃母弟鬧呵呵旁生魄嫖經青蕪券要衢巷三賦設衣始而逝踵手生首歲稅金疏罔庭角童女王老五忤逆不孝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