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含食物,饱食挺腹。语出《庄子·马蹄》:“夫 赫胥氏 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后因以“含哺鼓腹”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后汉书·岑彭传》:“狗吠不惊,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凶灾?” 宋 胡錡 《耕禄稿·拟仓部高廪除提举常平仓诰》:“使吾民含哺鼓腹,咸遂一饱之乐。” 康有为 《致大总统书》:“僕私心倾倒,含哺鼓腹,将欲扶杖待观太平。”
“含哺鼓腹”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án bǔ gǔ fù,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释义
形容太平盛世中人们生活安乐、无忧无虑的状态。字面意为“口含食物,饱食挺腹”,常用来描绘百姓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景象。
出处与典故
源自《庄子·马蹄》:“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庄子借此描述上古时期百姓纯朴自在的生活状态。
结构与用法
近义与反义
文化意义
该成语常被用于赞颂社会安定、民生富足的理想状态,体现了古代对“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向往。
此成语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传递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需结合具体场景理解其褒义色彩。
含哺鼓腹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吃饱喝足,肚子鼓胀的状态。形容人们生活富裕、饥饱不忧的情景。
含哺鼓腹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口”,它由四个笔画组成。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诗经》中的《鲁颂·荡》:“含哺鼓腹,安土重迁”,形容国家安居乐业,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含哺鼓腹的繁体写法为「含餔鼓腹」。
古代初期,含哺鼓腹的写法为「含饽鼓腹」,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写法。
他们一家人生活富足,每天都能含哺鼓腹。
含笑、含辛茹苦、含混、含糊、鼓励、鼓舞、鼓吹、腹背受敌、腹地、腹稿。
饱食终日、饱暖思淫欲。
挨饿、饿肚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