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内河通海之處。 唐 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胄》:“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宋 吳琚 《酹江月·觀潮應制》詞:“晚來波靜,海門飛上明月。”《三元裡人民抗英鬥争史料·<重陽前四日山響樓憑眺書感>詩》:“驅駕洪濤羽翼振,海門無計限飛輪。”
海門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地理實體、文學意象及曆史地名三類,以下結合權威文獻進行分述:
入海口要沖
指江河彙入海洋的狹窄水道或關隘,因形似門戶而得名。如長江入海口古稱“海門”,明代地理文獻《讀史方輿紀要》載:“海門,大江之委,扼南北之吭。”
來源: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三》。
現代行政區劃
江蘇省南通市轄海門區,地處長江三角洲,東瀕黃海。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23年)》,其名源于長江入海之門戶的地理特征,1994年撤縣設市,2020年撤市設區。
來源:民政部《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自然景觀意象
古典詩詞中常以“海門”描繪江海交彙的壯闊景象。如唐代李白《橫江詞》其四:“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此處“天門”即指海門。
來源:中華書局《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卷二十一。
空間隱喻
象征通往未知世界的邊界,如宋代王安石《次韻和吳仲庶池州齋山畫圖》:“觀君新作海門圖,萬頃滄波坐可收”,借“海門”暗喻自然之力的屏障與通道。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荊公詩注補箋》卷四十二。
古代軍事要塞
浙江台州曾設“海門衛”,為明代抗倭前線。《明史·地理志》載:“洪武二十年置海門衛于台州府,控東海門戶。”今台州市椒江區仍存“海門街道”地名遺存。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卷四十四·地理志》。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海門”為:“①江河入海之口;②指險要的海口;③地名,今屬江蘇南通。”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9年。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①河流入海的地方;②特指江蘇海門區。”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結論:
“海門”的核心語義聚焦于“江海交彙之門戶”,其地理實體、文學意象與曆史地名三層内涵相互關聯,共同構建了該詞在漢語中的豐富意蘊。當代使用中,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的“海門”已成為主流指代。
“海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河流入海口或内河通海之處,即“海口”。例如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賦得暮雨送李胄》中寫道:“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這裡的“海門”即指長江入海口。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
現為南通市轄區,位于江蘇省東南部,東臨黃海,南靠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門戶”之稱,曆史上曾為縣級市(2020年撤市設區)。
浙江省黃岩縣海門鎮(曆史區劃)
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原黃岩縣),是曆史上的濱海要埠,現為椒江區核心城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行政區劃沿革或詩句出處,可參考地方志或文學典籍。
備席赤鐵礦疵瘕村濁丹荑倒立颠沉調格雕人餓虎撲羊鳄浪放慵忿嫉伏阙府堂跟腳裡根深柢固革邪反正鼓餒旗靡孤危好日橫叨斛觫虎嘯假報告交辔叽叽咯咯驚逃九筵枯肆赉給朗節兩階裂敝立瓜離境六鹢禮裝瞞瞞昧昧冥煩木化石木章派購批紅琵琶湖千裡塵切激清曆日以繼夜三班縣丞山邸孰察私有觀念饕逢調停兩用蹄足銅疊王書無節制筅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