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内河通海之处。 唐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宋 吴琚 《酹江月·观潮应制》词:“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重阳前四日山响楼凭眺书感>诗》:“驱驾洪涛羽翼振,海门无计限飞轮。”
海门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涵盖地理实体、文学意象及历史地名三类,以下结合权威文献进行分述:
入海口要冲
指江河汇入海洋的狭窄水道或关隘,因形似门户而得名。如长江入海口古称“海门”,明代地理文献《读史方舆纪要》载:“海门,大江之委,扼南北之吭。”
来源: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
现代行政区划
江苏省南通市辖海门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东濒黄海。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3年)》,其名源于长江入海之门户的地理特征,1994年撤县设市,2020年撤市设区。
来源:民政部《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自然景观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以“海门”描绘江海交汇的壮阔景象。如唐代李白《横江词》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此处“天门”即指海门。
来源:中华书局《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卷二十一。
空间隐喻
象征通往未知世界的边界,如宋代王安石《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观君新作海门图,万顷沧波坐可收”,借“海门”暗喻自然之力的屏障与通道。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荆公诗注补笺》卷四十二。
古代军事要塞
浙江台州曾设“海门卫”,为明代抗倭前线。《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十年置海门卫于台州府,控东海门户。”今台州市椒江区仍存“海门街道”地名遗存。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卷四十四·地理志》。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海门”为:“①江河入海之口;②指险要的海口;③地名,今属江苏南通。”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9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①河流入海的地方;②特指江苏海门区。”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
结论:
“海门”的核心语义聚焦于“江海交汇之门户”,其地理实体、文学意象与历史地名三层内涵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该词在汉语中的丰富意蕴。当代使用中,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海门”已成为主流指代。
“海门”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河流入海口或内河通海之处,即“海口”。例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赋得暮雨送李胄》中写道:“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这里的“海门”即指长江入海口。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现为南通市辖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南靠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历史上曾为县级市(2020年撤市设区)。
浙江省黄岩县海门镇(历史区划)
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原黄岩县),是历史上的滨海要埠,现为椒江区核心城区。
如需进一步了解行政区划沿革或诗句出处,可参考地方志或文学典籍。
案验阿主沙里邦成暴事北斗驳回才器谄目诚挚尘末春雨如油带鈎道士大雄佛殿岩风标公子凤只鸾孤附膻甘茶干求关帝光棍儿官僮黑章鹤軿黄繶降祥江洲井树金谷妓酒政峻标块垒款言老惛连枝花璘珣刘勰落红眊眊稍稍梅汤媒翳木鹤仙人女巫槃薄蹺腾屈高就下丧明之痛上届折慢幢折翼拾地芥拾括舒急朔风碎缺宿狱韬弦无政小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