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經典中稱能使濁水澄清的寶珠。也稱“浄摩尼珠”。經中常用以比喻慈心和信心。《大智度論》卷二十:“慈相應心者,慈名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所謂瞋恨慳貪等煩惱。擘如浄水珠著濁水中,水即清。”
浄水珠(jìng shuǐ zhū)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浄”(同“淨”)、“水”、“珠”三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能淨化水體的寶珠,常見于佛教典籍與中國古代志怪文學,象征具有神秘淨化之力的寶物。以下從語義、文化淵源及用例三方面詳解:
意為清潔、無垢。《說文解字》釋“淨”為“無垢穢也”,引申為清除雜質,使純淨。
來源:《說文解字·水部》
指自然界的水體,此處特指需被淨化的對象。
本義為珍珠,後泛指圓形寶器,常被賦予靈性特質,如“法寶”“佛寶”。
合成詞義:字面即“淨化水體的寶珠”,強調其功能性特質。
在佛經中,浄水珠被視為可滌除污濁的聖物。如《大智度論》載:“譬如浄水珠,著濁水中,水即清。”比喻佛法能淨化衆生心垢。
來源:《大智度論·卷三十四》
唐宋筆記小說常賦予其超自然色彩。段成式《酉陽雜俎》記:“泉州有僧持浄水珠,投污渠,水立澄澈。”反映古人借神異叙事表達對淨水的向往。
來源:《酉陽雜俎·前集卷十》
明代《天工開物》提及以礦石(如明礬)淨水,民間遂以“浄水珠”代稱此類礦物,體現實用化引申。
來源:《天工開物·燔石篇》
清代詩文常用以喻指清廉官吏,如“君心如浄水珠,一照民瘼清”(《清詩别裁集》),賦予道德象征意義。
現代漢語中,“浄水珠”一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研究及宗教文化論述。需注意其與“淨水明礬”等實物的區别——前者側重文化意象,後者為具體技術名詞。權威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佛教傳說中的寶珠,謂能澄清水質。”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1123頁
(注:古籍原文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可通過《中華經典古籍庫》等權威平台檢索原文;現代詞典釋義參考紙質版或官方數據庫如《漢典》等。)
浄水珠(jìng shuǐ zhū)是佛教經典中的一個重要象征物,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指能使渾濁之水變得清澈的寶珠,又稱“浄摩尼珠”。其名稱中的“浄”為“淨”的異體字,表示潔淨、清淨之意。
比喻意義
佛教常以浄水珠比喻慈心與信心,認為這兩種心境能淨化煩惱,如同寶珠澄清濁水。《大智度論》卷二十提到:“慈相應心者……如浄水珠著濁水中,水即清。”
經典出處與功能
該詞多見于佛教典籍,如《大智度論》中強調其象征意義:通過慈心消除瞋恨、慳貪等煩惱,達到心靈澄明狀态。
字形與讀音
“浄”為左右結構,部首“氵”(水部),拼音jìng,與“淨”通用,體現與水相關的淨化特性。
浄水珠既是佛教神話中的寶物,更是修心養性的精神象征,強調以慈悲和信念淨化内心雜念。需注意該詞多用于宗教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哀壑搬唇弄舌半截漢子報允財會纏門纏戶茶座乘虛蹈隙稻糧點字第二産業頂骨獨步一時仿依鋒手撫時感事覆轍公分貴子鴻茂護鈴簡闊較能戟萃擊拊金石人舊石器時代九夷句嬰居作勞飨臘日枚數氓外免禍秘戲内行内燃機沛騰情深骨肉三獨桑椹酒侍史霜液屬對俗界宿着踏菜園剃光頭通號凸版印刷突弁畏怖僞飾文制五物無憂扇鮮燦香花供養閑言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