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顾託 ”。
“顾托”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顾托”是“顾託”的异体写法,核心含义为嘱托、托付,多用于表达对他人的信任或临终前的郑重委托。
历史典故
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提到诸葛亮受刘备临终托付:“及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体现托付国家大事的郑重。
南朝谢灵运《折杨柳行》中“顾托兄与嫂”,则指对亲人的嘱托。
文学引用
唐代武则天的诗句“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展现了君臣间的信任关系。
明代李贽在《初潭集》中通过“此有侠骨,可以顾托”,强调对品格的认可。
部分来源(如、4)混淆了“顾托”与“顾”的其他释义(如“照顾”“拜访”),需注意结合上下文区分。建议优先参考含文献引用的解释(如、3、5、6)。
《顾托》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在朋友、同事之间求助、寄托情感或托付事务。这个词语常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谊。
《顾托》的部首分别是“页”和“手”,其中“页”位于上方,表示与书籍有关的含义;“手”位于下方,表示与行动、实践有关的含义。根据部首和笔画,可以看出这个词的意思与书信、商务往来有一定的关联。
《顾托》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盖丧之所以不拘礼也,奔之所以不顾托也。”意思是说葬礼上的规矩是可以适当放宽的,但奔走时不可马虎。后来,这个词逐渐扩大了意义,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关心。
《顾托》的繁体字为「顧託」。
古代汉字写作「顧托」,发展至今逐渐演变成现代的写法。
1. 他知道我有困难,主动向我顾托,提供了很多帮助。
2. 在我们的友谊中,相互的顾托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互顾托、相顾托、托付、信托
相信、委托、信任、寄托
怀疑、警惕、防备、疏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