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一种脂膏。 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不踰一年, 王母 果至,与 昭王 游于燧林之下,説 炎帝 钻火之术。取緑桂之膏,燃以照夜。忽有飞蛾衔火,状如丹雀,来拂於桂膏之上。”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採柏实以合桂膏,用养心神。”
桂膏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以肉桂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膏状制剂,其名称源于传统药材命名规律。“桂”指代肉桂(学名:Cinnamomum cassia),《说文解字》释“桂”为“百药之长”,《神农本草经》将肉桂列为上品药材,具有温经通脉的功效。而“膏”在《周礼·天官》郑玄注中解释为“凝者为膏”,特指通过熬炼制成的半固体药剂。
在具体应用中,桂膏常见于三个领域:①宫廷医方,《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宫廷曾用桂膏作为养生膏方;②道家典籍,《云笈七籖》载其可用于外丹炼制;③民俗疗法,《齐民要术》收录的民间验方中有桂膏治疗寒症的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肉桂挥发油含有桂皮醛等活性成分,与古代制膏工艺中有效成分提取原理相契合。
该词的文化内涵包含三重象征:其一体现中医“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其二反映古代“药食同源”养生观念,其三关联《楚辞》中“桂旗”“桂舟”等文学意象承载的高洁寓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医籍散佚严重,“桂膏”具体配方多已失传,现存记载主要见于类书与方剂辑录。
“桂膏”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和用法区分:
一、字面含义(古籍记载)
基本定义
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脂膏,常与神话或方术相关。晋代王嘉《拾遗记》多次提及,如用绿桂之膏燃照、混合柏实养护心神。
具体用途
二、引申含义(现代词典释义)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比喻荣华富贵的生活,取“桂”象征尊贵、“膏”喻指富足之意。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直接例证,可能是基于字面元素的引申。
建议参考方向
若用于古文解读,应优先采用“脂膏”本义;若涉及现代比喻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更多古籍原文可查阅《拾遗记》或权威历史文献。
白话白纸黑字拔节胞兄波级长红朝东暮西触发器脣竭齿寒大采动变房庙槁瘁沟垒珪冕鼓佬海驴横潢涽涽江总解駮喈喈金城桃精装及溺呼船妓媵匡救酷惨括索懒妥妥粮糗连片连岩连珠合璧临览李膺客禄禀馒首冒险家碾船年份偶一攀援乾肥取齐日薄虞渊容标三班倒三庭駪征食苹失拖榹桃松嫩平原天祸挖方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险阨小帖遐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