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辞谢师职。《后汉书·桓荣传》:“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 汜 再拜归道。” 李贤 注:“归犹谢也。”
(2).返回的路,退路。《六韬·虎韬》:“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
归道是汉语中具有双重结构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一、动宾结构(归+道) 指回归正道或遵循特定规范,常见于儒家典籍。如《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中"大道"即为归道的终极指向。这种用法强调对伦理纲常的复归,《孟子·离娄上》所言"获于上有道"即属此类用法[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
二、偏正结构(归+道) 特指归隐者的人生路径,承载道家哲学意蕴。《庄子·大宗师》提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体道境界,可视为该词在隐逸文化中的延伸诠释。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正是这种归道观的文学呈现[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两个义项:①谓辞谢师职;②返回之路,后者可见于《楚辞·远游》"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王逸注"复欲归道"即指返程路径[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
“归道”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辞谢师职 指学生学成后向老师辞别师职,表示已完成学业。该释义源自《后汉书·桓荣传》记载的典故:桓荣在太子学成后,派下属向皇帝禀告“臣师道已尽”,并正式行礼拜谢辞去师职。
二、返回路径/退路 多用于军事或出行场景,指返回原处的道路或撤退路线。如兵书《六韬·虎韬》中描述被敌军包围时“断我归道”,即切断撤退路线。
■ 补充说明
建议需要完整古籍引证的用户查看《后汉书·桓荣传》和《六韬》原文,或访问汉典网、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饱经忧患宝匳别观不老少朝务差选城场厨吏楚三户大术凋缺耋吏抖薮惇史繙译分担改移钩援关席覈辩鹤短凫长黑经假辞尖毫讦难疾雷不及塞耳井井有理金筒镌价开兴坎深衉唾陵表岭嶂笼葱乱蓬蓬闵悼臲卼弄花喷漆潜研齐割扎泣下如雨七星车券台人生如朝露洒豁散卓山籁士兵司傅随仇笋席天河啼糚危慄违叛文干蓊菶无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