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起拱卫京师作用的要地。《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河东 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三国志·魏志·杜畿传》:“顾念 河东 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还闻股肱郡,元首咏康哉。” 明 何景明 《东海太守行》:“玉食常怀股肱郡,苍生久慕循良风。”
“股肱郡”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地理位置或政治地位特殊的郡县。以下为详细解释:
股肱郡指对京师(首都)起拱卫作用的重要地区。这一概念源自汉代文献,常被帝王或史家用来强调某地的战略价值。例如《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汉文帝称河东郡为“股肱郡”,因其地理位置靠近长安,是防御外敌、保障京师安全的关键区域。
词源解析:
文献记载:
部分资料(如)提到“股肱郡”可比喻亲近的臣子或助手,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将“股肱”(比喻臣子)与“股肱郡”混淆所致,需谨慎引用。
“股肱郡”的核心含义是拱卫京师的关键要地,兼具战略防御与政治象征意义。其用法多见于史书和政论,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地理时仍具参考价值。
《股肱郡》是一个成语,意为“胳膊肘”。比喻亲密无间的朋友或忠诚支持的伙伴。
《股肱郡》是由“⺼”、“月”、“耀”、“⺼”、“臼”、“⺼”共计18画组成。
《股肱郡》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十年》中:“计,曰:股肱郡。”意指要依靠股肱之臣,即亲近的朋友一起才能解决问题。
繁体字中,《股肱郡》保持不变。
古时汉字写法中的《股肱郡》有所变化,如股可写作“殳”或“寸”,郡可写作“舜”或“君”,但整体的意义并没有改变。
他们是真正的股肱郡,相互依靠并支持彼此。
股肱郡没有固定的组词,它通常作为一个整体出现。
近义词有:膀共,胳膊肘,肝胆相照。
反义词有:敌人,对立者,仇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