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觚編的意思、觚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觚編的解釋

編連成冊的木簡。借指書籍。 唐 來鹄 《聖政紀頌》:“君誥臣箴,觚編毫絡,前書後經,規善鑒惡,國之大章,如何寝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觚編(gū biān)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觚”與“編”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書籍或文獻的編纂形式,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分項說明:


一、單字釋義

  1. 觚 (gū)

    • 本義:古代盛酒或飲水的青銅器皿,器身多呈八角棱形。《說文解字》釋:“觚,鄉飲酒之爵也。”
    • 引申義:因觚的棱形特征,古人将書寫用的木簡(竹簡的替代品)稱為“觚”。班固《漢書·酷吏傳》載:“破觚為圜”,顔師古注:“觚,方也”,此處“觚”代指書寫載體。

      來源:《說文解字注》《漢書注》

  2. 編 (biān)

    • 本義:串聯竹簡的皮繩或絲線。《說文解字》:“編,次簡也。”
    • 引申義:指按順序編排簡冊,後泛指書籍編纂。如《史記·孔子世家》言“編次其事”。

      來源:《說文解字》《史記》


二、複合詞“觚編”釋義

核心含義:指古代以木簡(觚)為載體、以繩編聯成冊的書籍形式,後引申為典籍或文獻的統稱。


三、文化内涵與演變

  1. 物質載體演變:

    從商周青銅“觚”到漢代書寫木簡,“觚”成為文字載體的代稱;“編”則體現簡冊的物理編聯方式,二者結合反映早期書籍形态。

  2. 文獻學意義:

    “觚編”一詞承載中國古代“簡牍制度”的印記,如《墨子》所載“書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盤盂”,印證簡冊為先秦主要文獻載體。

    來源:《墨子·兼愛下》

  3.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語境中,“觚編”多見于學術論著,作為“古籍”“文獻”的雅稱,如“觚編散帙”形容文獻散失。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古代經典: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注本)
    • 班固《漢書·酷吏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現代詞典可通過官方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觚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解釋 “觚編”指編連成冊的木簡,後引申為書籍的代稱。其中:

延伸釋義

  1. 物質載體:古代以木簡為書寫材料,将單片木簡(觚)用繩子編連成冊,形成早期書籍形态。
  2. 文化象征:唐代來鹄《聖政紀頌》中“觚編毫絡”一句,即用此詞代指承載治國綱常的典籍文獻。

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獻或詩詞賞析場景。其近義詞可追溯至“竹帛”“簡牍”等書寫載體的代稱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鮑庾迸溢嬖色駁擊趵突泉薄夜慘重承領逴龍翠峯毳衲盜律倒拽電斾曡韻翻繹風涼話風趨墳腴犷惡官家刮躁鹖尾合虛宏巨滬渎隳頓彗光護頁架落建省齎赉驚心喪魄金壇進占據恃看地來生糧餉留芳百世流浪漢路迳門長木産南直撓退内宅鬅頭垢面散生日神蕩沈滞食不兼肉時潤叔鲔堂上官通訣微莖溫炖香庫蕭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