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洗滌。 晉 陶潛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詩:“盥濯息檐下,鬥酒散襟顔。”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皇帝儉勤,盥濯陶瓦。” 宋 司馬光 《瘿盆》詩:“誰逢好事得寳蓄,裁供盥濯真可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繡》:“母亦喜,為之盥濯,竟妝,容光煥發。”
(2).指洗滌用具。《明史·隱逸傳·倪瓒》:“﹝ 瓚 ﹞為人有潔癖,盥濯不離手。俗客造廬,比去,必洗滌其處。”
"盥濯"是由"盥"與"濯"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說文解字》載:"盥,澡手也。從臼水臨皿",本義指用器皿盛水洗手;"濯"則出自《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原指洗滌衣物的動作。二字合稱見于《禮記·内則》"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盥濯",特指古代貴族沐浴更衣的儀禮程式。
該詞在詞義演變中形成雙重含義:其一指具體的洗滌行為,如宋代《太平禦覽》引《周書》"季春之月,九門磔禳,出疫于郊,以盥濯除疠",強調以水滌除污穢的衛生功能;其二引申為道德層面的自省修持,明代《朱子語類》有雲"如人沐浴,若不盥濯遍身,隻略略澆洗,不能去垢",以沐浴喻指心性修養的徹底性。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其雅言屬性,常見于文史典籍引述或文學創作。
漢典《說文解字》盥字條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孟子》原文
古詩文網《禮記·内則》章節
國學導航《太平禦覽》時序部
中華書局《朱子語類》卷十二
“盥濯”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uàn zhuó,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洗滌
指用水清潔身體或物品的動作。例如:
洗滌用具
指用于盥洗的器皿或工具。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明史》《聊齋志異》等文獻來源。
岸頭八都紙傍照本謀并辔布奠慘緑愁紅傳龜襲紫麤飯大故打活诋攻東方彙理銀行東坡書院舵手發轫之始封嶽焚書告訴高中龜縮頭過舌固植含齒和歌賀元壞植散群加禮檢勾儉刻艱苦奮鬬傑郎進擊寖遠空群枯槎萊公來曆簾衣領表領乾薪嶺左賣解閩蚋内軍佩韋佩弦清平世界棋勢牷犧人物韶運神超市舶使識韓輸氧殊造傱傱隨寓而安挺俊窪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