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攻守的意思、攻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攻守的解释

[offend and defend] 攻击和守卫

详细解释

(1).攻取与守卫;进攻与防守。 汉 贾谊 《过秦论上》:“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宋 曾巩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故敌虽万变,涂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游谈恣肆而无法程,常论宽缓而无攻守。”

(2).指攻击守卫用的器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攻守"是由"攻"与"守"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维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攻"指主动出击的行为,包含攻击、征伐、指责等多重含义;"守"则强调防御状态,既指卫戍保护,也包含遵守规则之意。二者组合构成辩证统一的概念体系。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说文解字》记载"攻"本义为"击也",甲骨文象手持器械敲击状;"守"在商代甲骨文中作"从宀从寸",取义持械护卫宗庙建筑。这种原始语义在现代军事术语中仍得以延续,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将"攻守易势"定义为战场主动权转换的关键节点。

在应用层面,该词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指向具体战术动作,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其二延伸至抽象领域,《资治通鉴》中"攻守之道非惟兵事"的论断,揭示其在政治博弈、商业竞争等领域的隐喻价值。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大辞典》收录的"攻守同盟"等成语,更印证其语言生命力。

历代注疏家强调该词的动态平衡特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析:"攻如攻坚木,守如守扃钥",通过木工与锁钥的意象类比,生动阐释攻守转换的辩证关系。这种阐释模式被王力《古代汉语》列为反义复合词研究的典型范例。

网络扩展解释

“攻守”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攻击与防守”的复合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多维度的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 攻:指主动出击、进攻,强调突破对方防线或施加压力(如军事攻击、体育竞技中的得分手段)。
    • 守:指防御、守卫,注重保护自身或阵地,避免被对方攻破(如军事防御、比赛中的防守策略)。
    • 两者常作为对立统一的概念,体现动态平衡,如“攻守兼备”。
  2. 扩展含义

    • 可引申为策略层面的博弈,例如商业竞争中的“攻守转换”,或人生决策中的主动与保守选择。

二、历史与文学用例

  1. 古代军事与政治

    • 贾谊《过秦论》中提到“攻守之势异也”,指秦朝统一后从“攻”转为“守”的局势变化,强调策略需因势调整。
    • 宋代曾巩在奏折中分析边疆防御时,强调“攻守相赴”的战术配合。
  2. 哲学与策略思想

    • 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中批评空谈缺乏“攻守”的实际操作性,暗指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三、现代应用场景

  1. 体育竞技

    • 如击剑中,“攻”是主动刺击得分,“守”是格挡与闪避,两者结合形成战术节奏。
    • 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中,攻守转换是比赛胜负的关键。
  2. 商业与职场

    • “攻”可代表市场扩张或创新,“守”则指风险控制与资源维护,例如企业需在两者间动态调整。

四、文化隐喻


“攻守”既是具体的行为策略,也是抽象的方法论,广泛适用于军事、体育、商业等领域。其核心在于根据情境调整攻防比重,实现目标的最优解。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或具体案例,可参考《过秦论》或击剑战术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騃冶备闻编辑程序别启不到头参拍邨店箪瓢棣蕚狄隶东篱顿用翻手符架副将高元钧瑰大海冰汉庭噷喝圜钱还乡互错简妙检字法击攻既死霸九牛万象之力酒瓮子军情来嚼铁劳勉蜡烟留剩留荑力挽狂澜鲈脍昧视蒙睃耐受袙腹偏安飘殚破体字青口白舌瘸腿三亲羶腥烧焰儿生贱时乘试例眡听手战題名痛杀杀萎悴危颠危台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