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诰词的意思、诰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诰词的解释

君王所颁文告。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嘉祐 四年贬 吕溱 ,其誥词 刘敞 行之, 溱 当贬而褒; 嘉祐 五年, 刘沆 赠僕射侍中,其誥词 张瓌 行之, 沆 当褒而贬。”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周将军》:“ 元 刘壎 《隐居通议》云:‘庚子五月,因观江涨至 五通庙 ,忽忆儿时见将军誥词一轴,乃 宋 封 周将军 为 宣□侯 者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诰词”是古代中国君主或帝王颁布的正式文告或诏书的文辞,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诰词(拼音:gào cí)由“诰”和“词”组成:“诰”指君主发布的法令或诏书,“词”指文言文的文辞。合指以正式文书形式颁布的政令或封赏内容。

  2. 历史演变与使用场景

    • 先秦至宋代:早期“诰”泛指上对下的告诫或命令,如《尚书》中的《酒诰》《康诰》等,多用于政策宣示或训诫臣民。
    • 宋以后:逐渐专用于帝王对高级官员的任命、封爵或褒奖,如宋代吕溱、刘沆的贬褒案例中提到的诰词。
    • 文体特点:语言庄重严谨,常含典故,如盘庚的诰辞衍生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成语。
  3. 与“诏”的区别

    • 诰:多用于封赠、任命或特定政令,对象多为官员,宋代后范围缩小。
    • 诏:秦以后专指皇帝发布的通用命令,适用范围更广。
  4. 现代使用
    诰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研究,如郭沫若在分析《酒诰》时提及“诰辞”。

诰词是中国古代政治文书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君主权威与官僚制度的特点,其内容与形式对研究历史、文学及古代法律具有参考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诰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皇帝下令给予赏赐或任命的文书。它由部首讠和部首言组成。总共包含12个笔画,拆分时首先写左边的部首讠,再写右边的部首言。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帝制时代,是专门用来表示皇权神圣的文字。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誥辞」。古时候,写「诰」字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用象形字「示」+「舀」,有的是用左边写「讠」,右边写「告」。例如:「天子颁布诰命,以表扬勤勉的公卿。」 组词方面,与「诰」相关的词汇有「诰敕」(皇帝的诏书)、「发诰」(颁布诰命)、「诰封」(官员受到皇帝的封赏)等。 近义词方面,与「诰」意思相近的词语有「诏令」、「宣旨」等,它们也用来表示皇帝的命令或法令。 反义词方面,与「诰」意思相反的词语在汉语中没有固定的对应词。但可以用「废除」「撤销」等词来表示皇帝取消或废除某个诰命。 希望这些解释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爱侣败俗伤风卑手刀冰球驳马才识蚕纸谗口铄抄击车凑成君陈说弛驭寸晷大鸣大放端渐贰猜乖烈孤鳏归功于黄种人慧黠鹄矶讲是説非街门扇接种赍祓鸡口牛后忌制口马老罴当道龙门点额论贤禄气蜜煎煎明约民资貉一丘齧噬弄空头评模缱绻司秋天软缠弱门扫眉上铺熟耕私章宿诺腾达通室推解枉费工夫枉曲无点无气歇相倍显庸稀里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