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可作準則。《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進退可度,周旋可則。”
(2).可;就。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四折:“則這個 王阿三 可則便是你。”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一折:“這等我可則依着姑姑便了。”
“可則”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可作準則
表示可以作為規範或效仿的标準。
例句: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提到“進退可度,周旋可則”,意為行為舉止可被效仿。
補充說明:此用法多用于典籍中,強調典範性。
可;就
表示順承或輕微轉折的語氣,相當于“可、于是”。
例句:
元曲《五侯宴》第四折:“則這個王阿三可則便是你”,此處“可則”表肯定。
補充說明:元代戲曲中常見,口語化表達。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高權威來源如《左傳》及漢典釋義。
《可則》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動詞,意思是可以;可以的意思。它表示某種情況或條件下可以進行某種行為或達到某種結果。
《可則》的拆分部首是口,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5畫。
《可則》的源自《說文解字》,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是「可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可則》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可則」,字形更加繁複。
1. 你可以參加這個會議。
2. 如果天氣好,我們可以去公園散步。
一些與《可則》相關的詞語:
1. 可能:表示某種事情有可能發生。
2. 可信:表示某種信息或說法是有可信度的。
3. 可行:表示某種方案或行動是可能實現的。
《可則》的近義詞是可以、能夠,反義詞是不可、不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