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能担负重任的大臣。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上》“千官之法,本於五行,是则 皞 、 頊 、 夏 、 商 所闓置”自注:“上选卿尹,则非敬忌择人之道,下撰榦佐,则非庶慎罔知之义,此 魏 晋 以来之积弊,而 殷 法已为其前导。”
“榦佐”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能担负重任的大臣
根据章炳麟《訄书·官统上》的注释,“榦佐”用于形容在政治事务中承担核心职责的重要官员,例如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高级臣僚。这类用法强调官员的权威性与责任重大性。
通“干佐”,指辅佐具体事务的官员
“榦”与“干”在古汉语中存在通假现象。作为“干佐”时,词义偏向于协助主管处理某项具体事务的次级官员,例如地方行政或部门事务的协理者。
补充说明:
榦佐(gàn zuǒ)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榦”和“佐”两个字组成。
“榦”字的部首是“木”,有12画。 “佐”字的部首是“人”,有7画。
“榦佐”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常用于描述人们的互助和协作,也可以用于形容一方在支持或协助另一方。这个词通常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
在繁体字中,“榦佐”可以写作“槓佐”。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榦佐”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整体意义并未改变。
1. 他一直是我的榦佐,帮助我度过了很多困难的时刻。
2. 团结合作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相互榦佐,共同进步。
榦佐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榦助”、“支榦”等。
近义词包括:支持、协助、助力等。
反义词包括:背离、阻碍、不协作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