旰昃的意思、旰昃的詳細解釋
旰昃的解釋
天晚。多用于頌揚帝王勤于政事。《南齊書·明帝紀》:“永言古昔,無忘旰昃。”《舊唐書·僖宗紀》:“旰昃勞懷,寝興思理,涉道猶淺,導化未孚。” 宋 蘇舜欽 《詣匦疏》:“臣竊觀國史,見祖宗逐日視朝,旰昃方罷。”
詞語分解
- 旰的解釋 旰 à 晚,天色晚: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多用以稱谀帝王勤勞政事)。 旰 à 〔旰旰〕盛大的樣子,如“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 昃的解釋 昃 è 太陽偏西:昃食宵衣(舊時稱頌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話,太陽偏西時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旰昃(天晚,喻勤于政事)。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旰昃(gàn zè)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旰”與“昃”二字組成,本義指太陽運行至特定方位的時間,後引申為形容勤于政務、宵衣旰食的狀态。以下從字形、釋義、用例三方面詳述:
一、字形與字源
- 旰
- 字形:從“日”(太陽)、“幹”聲,形聲字。
- 本義:天色晚,日落時分。《說文解字》釋:“旰,晚也。”
- 昃
- 字形:從“日”、“仄”聲,形聲字。“仄”表傾斜,會意太陽西斜。
- 本義:太陽偏西,約午後未時(下午1-3時)。《說文解字》:“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二字組合後,“旰昃”覆蓋日偏西至日落的時間段,象征從午後到黃昏的持續勞作。
二、釋義與引申義
- 本義:太陽西斜至日落的時間。
- 例:《漢書·張湯傳》載“日旰忘食”,顔師古注:“旰,晏也”,指天色已晚仍無暇進食。
- 引申義:形容勤于政事,廢寝忘食。
- 例:《南史·陳後主紀》稱“躬勤政事,晨興旰昃”,贊君主終日操勞。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 釋“昃”為日西斜,奠定時間指向(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書注》(唐·顔師古)
- 注“旰”為“晏”(晚),強化其時間屬性(來源:中華書局《漢書》校注本)。
- 《南史》(唐·李延壽)
- “晨興旰昃”成為形容勤政的經典表述(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近義詞辨析
- 宵衣旰食:天未亮即穿衣,日落後才進食,與“旰昃”均表勤政,但時間跨度更長。
- 日昃之勞:專指午後辛勞,側重時段而非狀态。
結論:“旰昃”以太陽運行為喻,既指具體時辰,更升華為主政者勵精圖治的精神象征,屬漢語中兼具天文與人文内涵的典型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旰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旰”(gàn)和“昃”(zè)兩字組成,均與太陽運行相關:
-
字義分解
- 旰:指天色晚,如成語“宵衣旰食”中形容忙于政務而晚食。
- 昃:指太陽西斜,如《周易》中“日中則昃”,表示午後至傍晚的時間段。
-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可引申為兩種含義:
- 時間推移:代指從白天到傍晚的時光流逝。
- 勤政辛勞:類似“宵衣旰食”,比喻為處理事務從早忙到晚的狀态。
-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極少出現。若需精确理解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幹白水變電站邊崖冰顔谄事陳篇宸軒楚江脣呡貙人掂斤抹兩第序東方未明風鳥風緒風言風語負鼓臯朔咍口黑鬼候風地動儀猴子華氏溫度計夾袋人物疆頓踐墨健足校場燋悴交感交绮解役京陵津鼓靜雲理匦亂下風雹録像旅主瞑目南鄰泥垢千金弊帚情懷情款虬立驅殘溶溶弱肉強食詩述石鲗迢逓鍡鑸無寄詳刑寺詳奏枭羹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