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駕馬驅馳。 漢 焦贛 《易林·泰之屯》:“倚立相望,適得道通,驅駕奔馳,比目同床。” 隋 江總 《歲暮還宅》詩:“悒然想泉石,驅駕出城臺。”
(2).使用;駕禦。《隋書·天文志上》:“ 漢高祖 驅駕英雄,墾除災害。”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詩啟》:“ 居易 雅能為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查初白詩》:“古詩動千百言,而無典故驅駕,便以單薄。”
(3).猶奔騰。 唐 司空圖 《題<柳柳州集>後》:“愚嘗覽 韓吏部 歌詩數百首,其驅駕氣勢,若掀雷抶電,撐抉於天地之間,物狀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其規模闊大,必有廓犖驅駕之氣,其工夫精細,必有沉鷙縝密之慮。”
“驅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駕馬驅馳
指驅使馬匹奔馳,常用于描述駕馭車馬的動作。例如漢·焦贛《易林·泰之屯》中“驅駕奔馳,比目同床”,以及隋代江總《歲暮還宅》詩“驅駕出城臺”。
使用、駕馭(引申義)
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掌控與運用。如《隋書·天文志》提到“漢高祖驅駕英雄”,唐代元稹也以“驅駕文字”形容對文字的駕馭能力。
奔騰的氣勢
形容如奔騰般的氣勢,常見于文學評論。例如唐代司空圖評價韓愈的詩“驅駕氣勢,若掀雷抶電”,明代唐順之則用“廓荦驅駕之氣”描述宏大格局。
補充說明
該詞在古詩文中常出現,如宋代吳潛《水調歌頭》中“長風為我驅駕”,既呼應字面意義,又暗含對自然力量的借喻。需注意其語境多與動态、力量相關,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或文學分析。
驅駕是指命令或請求對方離開的禮貌用語,相當于“請您走吧”。它的拆分部首是馬和車,共有11個筆畫。
驅駕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曹惠公在位不閑,曰将驅駕遣王。”在古代,驅駕用于對上級或尊貴的人表示禮貌和敬意,請求對方離開或移動。在繁體字中,驅駕則寫作驅車。
在古代,驅駕可以用以下四種方式寫作:
1. 他一聲驅駕,客人們紛紛離開了。
2. 主持人說道:“請各位嘉賓驅駕上台。”
1. 驅散:使分散,使離散
2. 驅逐:趕走,使離開
3. 驅使:驅動、驅使、驅策
4. 驅趕:趕走、逐離,使離去
5. 驅敲:趕走、迫使
1. 請走:示意對方離開
2. 請離:請對方離開
3. 請退:請求對方退後
1. 請入:請對方進入
2. 請留:請求對方留下來
3. 請坐:邀請對方坐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