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蓬的意思、寒蓬的詳細解釋
寒蓬的解釋
寒天的枯草。 南朝 宋 鮑照 《登大雷岸與妹書》:“寒蓬夕卷,古樹雲平。” 南朝 梁 劉孝标 《相經序》:“手無春荑之柔,髮有寒蓬之悴。” 南朝 梁 何遜 《學古詩》之三:“季月邊秋重,嚴野散寒蓬。”
詞語分解
- 寒的解釋 寒 á 冷,與“暑”相對: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帶。寒戰。寒噤。寒食(節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不生火做飯,也有的地區把清明當作“寒食”)。寒喧。寒來暑往。唇亡齒寒。 害怕:寒心。 窮困,
- 蓬的解釋 蓬 é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中心黃色,葉似柳葉,子實有毛(亦稱“飛蓬”):蓬門。蓬心(“蓬”的心狹窄而彎曲,喻茅塞不通的頭腦。謙辭,用以表示自己見識淺陋,蠢笨)。蓬戶甕牗。蓬生麻中(喻在良好的生長
專業解析
"寒蓬"是漢語中具有文學意象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與語用角度解析:
一、詞語結構分析
"寒"為形容詞性語素,本義指氣溫低,《說文解字》釋為"凍也"(來源:《說文解字》卷七),引申可表蕭瑟、孤寂的意境;"蓬"為名詞性語素,《爾雅》注"草名,秋枯",特指蓬蒿類植物(來源:《爾雅·釋草》)。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字面即"寒冷中的蓬草"。
二、語義演變脈絡
- 本義:指秋冬季節枯萎的蓬草,如《漢語大詞典》載"寒天的蓬草",強調植物的自然屬性(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
- 引申義:衍生出三重文學意象:
- 漂泊無依的象征,如鮑照《蕪城賦》"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 時序變遷的載體,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常喻季節更替"(來源: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 身世飄零的隱喻,參考《唐詩鑒賞辭典》對李商隱"轉蓬"意象的解析。
三、權威典籍應用
該詞高頻見于《全唐詩》《宋詞選》等典籍,如王昌齡"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中"寒蓬"既寫實景,又暗含戍邊艱辛(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校注本)。《文心雕龍·物色篇》更從理論層面闡釋此類植物意象的抒情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寒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寒天的枯草,常用于古代詩文描寫蕭瑟的秋冬季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 字面解釋:“寒”指寒冷季節,“蓬”為蓬草(一種枯後根斷、隨風滾動的野草),組合後指秋冬寒冷時節幹枯的蓬草,象征荒涼、孤寂的意境。
2.文學出處與用法
- 南朝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寒蓬夕卷,古樹雲平”,描繪黃昏時枯草被風卷起、古樹與雲齊平的蒼茫景象,強化了旅途的艱辛與蕭索感。
- 其他用例:如南朝劉孝标《相經序》以“寒蓬”形容憔悴發絲,何遜《學古詩》用其渲染邊地秋寒,均借枯草意象表達寂寥、凄清之情。
3.文學意義
- 該詞通過自然物象的衰敗(枯草)與氣候特征(寒冷)結合,成為古典文學中典型的意象符號,常用于烘托離别、漂泊或時光流逝的感傷氛圍。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登大雷岸與妹書》等南朝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八跋距薄片卑國悲惶本科窆器不移晷腸穿孔嗔心尺椽片瓦黜落法犯愁福緣高耿孤翠圭裳蚝白亨煮徽望霍奕胡祆甲部儉恭簡驗簡劄既後謹禀巾帼須眉妓妾噱談寇凫拉答浪淘淘六瑩賣官鬻爵麥秀髦尾乃老内判内視反聽女兄盤用鋪卒搶滿前門去虎,後門進狼喬忿起軍請代韶秀勝跡水合樹桠逃絕天堂地獄鐵闆歌喉威風八面遺酌顯貴閑言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