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貢的意思、土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貢的解釋

古代臣民或藩屬向君主進獻的土産。語出《書·禹貢》:“ 禹 别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漢書·匈奴傳下》:“物土貢,制外内。” 顔師古 注:“物土貢者,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貢之也。” 宋 曾鞏 《福州拟貢荔枝狀》:“臣竊以《禹貢》 揚州 ‘厥包橘柚錫貢’,則百果之實列於土貢,所從來已久。”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土貢》:“土貢,諸州歲貢土産之物也。即 夏禹 ‘任土作貢’之義。”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田制三》:“ 嘉靖 末行一條鞭法,通府州縣十歲中夏稅、秋糧存留起運之額,均徭、裡甲、土貢、顧募、加銀之例,一條總徵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土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賦稅形式,指地方臣屬或藩屬向君主進獻當地特産、珍寶及財物。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1. 基本含義
    土貢是古代地方政府或附屬國向中央進貢本地特有物産(如農産品、手工藝品、珍寶等)的制度,屬于早期賦稅的原始形式。

    • 例:唐代各州需進貢絲綢、茶葉、金屬制品等()。
  2. 曆史起源
    據《尚書·禹貢》記載,土貢制度可追溯至夏禹時期,其核心原則為“任土作貢”(根據土地物産确定貢品内容)。

二、制度演變與特點

  1. 發展脈絡

    • 秦漢至明代:土貢長期作為正式稅收的補充,貢品需“量至薄、物易貢”(數量少且便于運輸)。
    • 清代:雖逐步取消地方進貢,但官員仍以“報效”名義進獻。
  2. 唐代的規範化
    唐代土貢制度最為完備:

    • 用途:涵蓋皇室日常消費、祭祀、賞賜等;
    • 管理:設有入庫、出庫的憑證制度,貢品多通過官方收購而非直接征收。

三、影響與争議

  1. 經濟意義
    土貢推動了地方特色産業的發展(如江南絲織、北方礦冶),但也加重民衆負擔,部分朝代出現“租自租、貢自貢”的苛征現象。

  2. 政治象征
    通過進貢強化中央與地方的隸屬關系,體現“家天下”統治理念。


土貢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經濟制度,兼具賦稅功能和政治象征意義,其演變反映了中央集權與地方治理的互動。若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土貢的具體品類或管理細則,可參考《文獻通考》《通典》等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貢》的意思

《土貢》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藏族地區,意為“土地貢奉”。在藏族信仰中,土貢是居民為了祈求土地神保佑而所供奉的物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土貢》的部首是土,總共由5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土貢》源于藏語,是漢字對其音譯而來的。在藏語中,它的發音為“道珍”,意為祭祀或供奉。

繁體字中的《土貢》為「塔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土貢》的寫法為「吐貢」。此寫法在《康熙字典》中有所記載。

例句

1. 在藏族村莊中,人們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土貢儀式,以表達對土地神的敬意。

2. 祭拜土貢是藏族人民傳統的宗教儀式之一。

組詞

1. 土地貢奉

2. 土貢儀式

3. 土貢神

4. 貢獻土地

5. 貢品

近義詞

土地貢品

反義詞

土地侵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