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负险 ”。
“负崄”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书面用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负”与“崄”的复合义项。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释义体系分析如下:
基本词义
从构词法来看,“负”本义为依靠、凭借,《说文解字》释为“恃也”,而“崄”通“险”,指险要地势或艰危处境。二者组合后,多指“凭借险要地势据守”,如《后汉书·隗嚣传》载“负崄自保”即属典型用例。该义项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军事防御策略。
语源流变
据《辞源》考订,“负崄”最早见于汉代典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率较高,如《三国志》注引《魏略》中“据崤函之固,负崄而守”即印证其军事地理语境。至唐宋后逐渐被“负险”替代,现代汉语中已罕用。
引申义项
在文学作品中偶见隐喻用法,如明代《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负崄行凶”之句,此处将物理险阻引申为道德层面的险恶行为,但此用法并未成为主流释义。
建议读者查阅《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9册第1274页、《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酉集第308页等权威辞书获取更详尽的古汉语例证。
“负崄”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ù yǎn,其含义与“负险”相同。根据构词分析:
字义拆分
整体含义
指依仗险要的地形或环境(如山川关隘)进行防御、固守或割据的行为,常见于描述古代军事策略或地理优势的文献中。例如:“负崄而守,易守难攻。”
由于该词较为生僻,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古文或特定历史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用法或例句,可参考词典原文。
阿谀谄媚哺麋补授猜解草蹙岔路驰晖绸绢丑劣打家截道大块对胶鹅帖风月场伏法圪挤耕地鬼器河漘禾旦黑阁落黑匣子浣花日缓声歌绘声绘形鸡窗节推九域尘具述居彝诳曜阃仪拦羊良法僚列栗骇令嫒隆汙炉具卖阵没羞民和年稔民惟邦本牵埭千箱轻驶勤力曲尽奇妙驱乌穣岁三旌色晕使下述荡水泽通宵彻昼铜绣突撞文犀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