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農曆七月。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 南朝 梁 王僧孺 《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詩:“首秋雲物善,晝暑旦猶清。”
首秋,在漢語詞典中,是一個具有特定時間和文化含義的詞彙,主要指秋季的開始或初秋時節。它源自古代農曆系統,通常指農曆七月(公曆八月左右),标志着夏季炎熱結束、秋季涼爽來臨的轉折點。這個詞在古典文學和詩詞中頻繁出現,常用于描繪初秋的自然景象,如秋風、落葉和豐收的前兆,體現了中國人對季節變化的細膩感知。
從權威漢語詞典的角度,《現代漢語詞典》将“首秋”定義為“秋季的第一個月”,強調其作為季節時序的起點。例如,在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中,就有“首秋涼氣新”的描述,生動捕捉了初秋的清涼與生機。這個詞不僅具有時間指示功能,還承載着文化象征,如豐收的預兆和人生哲理的隱喻。
來源參考:解釋基于《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和古典文學應用。
“首秋”是漢語中對農曆七月的别稱,屬于古代曆法中季節劃分的雅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首秋指農曆七月,即秋季的第一個月。此時正值孟秋時節,暑熱漸退,初顯秋意。
曆史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如梁元帝《纂要》記載:“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同時期詩人王僧孺在《秋日愁居答孔主簿》中寫道:“首秋雲物善,晝暑旦猶清”,描繪了七月的天氣特點。
相關别稱與用法
農曆七月在不同典籍中還有“孟秋”“初秋”“肇秋”等名稱,多用于詩詞或典籍中體現季節更替的雅緻表達。例如的例句“捧杯聚首秋月中”,即借“首秋”營造秋日意境。
現代應用
如今“首秋”一詞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文化場景,如傳統節氣解說、古風創作等。
提示:若需更多詩詞用例或古代月份别稱的完整列表,可參考《纂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古籍。
鏖撲白絹斜封保國安民北裡被中香爐帛疊哺啜裁襟參典敞罔朝事城埤趁熱俦策船台寸土尺金促狹鬼大半呆大大人物鼎路短曆餌釣肥健複工敷述桴苡核奪合拱诃怒猴年渾洪兼愛腳劃船教條擊目井闾擊危浪職領略流輠淪坳麋弊沕穆木碗攀高千裡移檄樵柯切政器甲青镂三二深信绶鳥台北市桃浪隤圮渨涹相猶仙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