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閣置的意思、閣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閣置的解釋

放置;放在一邊。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入五月中,羅灰徧著氈上,厚五寸許;卷束於風涼之處閣置,蟲亦不生。” 朱自清 《雜詩三首》序:“從前讀 周啟明 先生《日本的詩歌》一文,便已羨慕 日本 底短歌;當時頗想仿作一回,卻因人事牽率,将那心思閣置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閣置(gé zhì)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将事物暫時存放或延遲處理”,多用于書面語境。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由“閣”(本義為樓閣,引申為存儲空間)與“置”(放置)組合而成,強調對事務的階段性保存而非徹底放棄。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指出,“閣置”在近代漢語中常與“擱置”混用,但前者更傾向于描述對書面文件或決策的保存行為,例如“閣置案卷以待複審”。在當代用法中,該詞多用于行政或學術領域,如《中國行政用語辭典》将“閣置議案”定義為“通過法定程式暫緩審議的提案”。

需注意的是,《古漢語通假字字典》提到“閣”與“擱”存在通假現象,因此“閣置”在部分文獻中可視為“擱置”的異體表達,但兩者在語義側重上仍存在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閣置”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閣置”(gé zhì)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将人或事物暫時放置一旁,不予理會或暫緩處理。它由“閣”(房屋結構的一部分)和“置”(安放)組成,字面意為“放置于閣樓”,引申為擱置或忽視。

來源與用法

  1. 曆史文獻: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養羊》,描述将毛氈卷起置于通風處以防蟲蛀的場景。
  2. 現代應用:朱自清在《雜詩三首》序言中,用“閣置”表達因忙碌而暫緩創作的心思,體現其引申含義。
  3. 詞義演變:現多寫作“擱置”,指對計劃、事務等暫時停止處理。

典型例句

注意

“閣置”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更常用“擱置”。若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擱置”“擱淺”)或反義詞(如“重視”“推進”),可參考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别闆位八韻詩奔逝笓籬戰格瓷宮從世毳客代詞黮黤導從電骛帝室東撈西摸東平東市朝衣鬥樓二蘇鳳墀豐祚觥録事宏焘後浪催前浪佪撓回撓簡牍肩轝假人诘鞠擊甕圖決洩軍閥厲精爲治離苦離亂荦荦确确門僧末将哪能蹑腳蹑手拗聲弄巧旁說盤量披猖錢偉長喬竦傾壓柔聲柔中有剛試崗石黃壽光先生私幸痌瘝一體頹塹窪隆危險吾科無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