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保甲的意思、保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保甲的解釋

[neighbourhood administrative system] 古代(宋王安石始創)的一種戶籍編制制度。若幹家編作一甲,設甲長;若幹甲編作一保,設保長(沿用至解放前)

詳細解釋

(1). 宋 代的一種鄉兵制度。 熙甯 初, 王安石 變募兵而為保甲。其法是:十家為一保,有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有大保長。十大保為一都保,有正副都保正。家有兩丁以上者,選一人做保丁,組成保甲,授以弓弩,教之戰陣。參閱《宋史·兵志六》《文獻通考·兵考五·兵制》

(2).舊時統治人民的戶籍編制。 清 代保甲之法,十戶為牌,設一牌頭,十牌為甲,設一甲頭;十甲為保,設一保長。戶給印牌,書其姓名丁口,出則注其所往,入則稽其所來。解放前,保甲之編組以戶為單位,戶設戶長;十戶為甲,甲設甲長;十甲為保,保設保長;實行各戶互相監視和互相告發的連坐法,以及各項強迫勞役辦法。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國6*6*黨政府宣布在它統治的各省市一律推行這種戶籍制度。參閱《清朝文獻通考·戶口考一》《職役考一》《毛6*6*東選集·論聯合政府》注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保甲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保甲是中國古代基層社會治理制度,核心特征是以戶為單位編組,實行連坐互保,兼具戶籍管理、治安維護與賦役征發功能。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制度定義

保甲指将相鄰住戶編為“甲”(十戶左右),若幹甲合為“保”的基層組織。每戶設戶長,每甲設甲長,每保設保長,形成層級管理體系。該制度通過聯保連坐強化監管,即一戶違法,同甲/保住戶需連帶擔責,以此實現基層控制。

二、曆史演變

  1. 宋代定型

    王安石變法首創《保甲條例》(1070年),規定十戶一保、五保一大保、十大保一都保,以“寓兵于農”強化邊防,後擴展至全國治安管理。

  2. 明清延續

    明代設“裡甲制”側重賦役,清代恢複保甲制(1644年順治推行),職能聚焦緝盜、戶籍登記與流動人口監控,成為封建統治的基層支柱。

三、核心功能

四、文化影響

保甲制将儒家“鄰裡相保”思想制度化,衍生出“保甲公約”“鄉約自治”等民間規範,深刻塑造傳統社會的集體責任意識,但連坐機制也加劇了基層壓迫。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 《中國曆史大辭典·宋史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4.
  3. 中華書局編輯部. 《清史稿·食貨志》點校本. 中華書局, 1977.

網絡擴展解釋

“保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但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戶籍與治安管理制度(主流含義)

  1. 定義與起源
    保甲是古代中國基層治理制度,始于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期。其核心是通過戶籍編制管理民衆,以“戶”為單位分層組織,兼具治安維護、賦稅征收等職能。

  2. 組織結構

    • 宋代:十戶為一保,設保長;五十戶為一大保,設大保長;十大保為一都保,設都保正。
    • 清代至民國: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結構更簡化。
  3. 核心職能

    • 維護地方治安,組織民兵(保丁)防禦盜匪;
    • 統計戶籍、征收賦稅、處理赈災事務;
    • 執行官府指令,甚至參與地方司法。
  4. 曆史演變
    該制度從宋代延續至民國,清代進一步強化,成為中央控制基層的重要工具。


二、其他含義


提示:若需了解保甲制度的具體實施案例或法律條文,可參考《宋史·兵志》或清代保甲檔案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悲懑标表并頭秉文镵鑿叢葬丹青竹膽虛倒糞大繇鬥打惡支沙犯治髴髻豐年玉富漢撫胸高號虼蜋哏哏弓箕慣縱歸輸龜玉過意诂釋哈號孩名後手裡畫龍點睛惠風和暢回黃轉綠濺濕較士镌劖菌圥流墊柳江秘恡冥談佩要皮裡膜外侵衊深中笃行石戶農詩券時運瘦刮刮收回成命守則同懷退閑魋顔硙船危惙武會鰕姑閑泰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