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獵的意思、伏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獵的解釋

(1). 唐 戶部侍郎 蕭炅 曾将“伏臘”誤讀為“伏獵”。後因以“伏獵”為大臣不學無文之典實。 清 魏源 《拟進呈<元史新編序>》:“臺省長官多其國人,及其判署,不諳文義,弄麞、伏獵,不得已始取 漢 人、南人以為之佐。”參見“ 伏獵侍郎 ”。

(2).見“ 伏獵侍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潛伏狩獵”,即通過隱蔽自身的方式捕捉獵物。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伏”為藏匿、埋伏之意,“獵”指捕獵禽獸,組合後體現古代狩獵活動中常見的戰術,強調伺機而動的過程。

從構詞角度看,“伏獵”屬于聯合式合成詞,兩個語素意義并列且互為補充。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軍事或狩獵場景,例如《左傳》中“伏戎于莽”的記載,可側面印證“伏”與狩獵行為的關聯性。現代語境中,該詞偶見于文學作品中營造古典氛圍,如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曾用“伏獵”描寫角色埋伏場景。

需特别說明的是,“伏獵”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未被單獨收錄,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適用性。建議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詳盡的古漢語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伏獵”一詞的解釋包含曆史典故和字面意義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1. 曆史典故來源(主要含義)
    該詞源于唐代戶部侍郎蕭炅誤将“伏臘”(古代祭祀名稱)讀作“伏獵”,被譏諷為“伏獵侍郎”。後以“伏獵”代指官員缺乏學識、不學無術的現象。例如清代魏源曾用此典批評元朝官員文化素養不足。

  2. 字面與引申含義(存在争議)
    部分詞典提到其字面意為“隱藏身形狩獵”,比喻暗中等待時機出擊。但此解釋未見于高權威性史料,可能為後世衍生的通俗理解,需謹慎區分。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嗳酸伴唱被中畫肚簸惡不揣次第祠官叢荟叢聚帶鈎道德天尊防虞封閉奉藩封面浮漫廣緝孤證合二為一虹丹化度隳颠夥伴講拜儉恭角果交戞聚偻開幕式抗刭硿硿坤策六司龍須水羅衫密靓冥漠南荒牛口之下牛錄厄真匿曜盤囊慓勁剽殺前功盡滅嗛讓潛神穹玄欺人之談上竿魚省戒束身自好碎花特的天晷托言違詭無知妄作象口顯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