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銜木鳥 ”。 唐 吳融 《沃焦山賦》之二:“乘槎之人,莫敢沿洄其側;銜石之鳥,無因栖息於中。”
“銜石鳥”是一個源自中國文化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多種解釋,以下為綜合解析:
該成語字面指“鳥類銜着石頭”,核心寓意是在逆境中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精神。其意象常與“精衛填海”神話關聯,象征以微小力量對抗巨大困難的毅力。
神話原型
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經》中“精衛填海”的故事:炎帝之女溺亡後化為精衛鳥,銜木石以填東海。唐代吳融《沃焦山賦》中“銜石之鳥”即指此典故。
文學延伸
後世将“銜石鳥”擴展為奮鬥不息志士的象征,如清代黃人《太平洋七歌》中以“銜石鳥”喻指追求理想的堅韌者。
該成語在現代語境中常用于激勵克服挑戰,尤其在教育、職場等領域,強調“以小搏大”的恒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如吳融《沃焦山賦》全文),可參考《全唐文》或相關古籍數據庫。
銜石鳥是一個成語,意為以嘴銜着石頭的鳥兒。由于石頭相對較重,鳥兒在飛行時會因為負重過大而較為困難。因此,銜石鳥也用來形容一個人所承擔的負責或重擔非常沉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銜(⺧口)石(石)鳥(鳥)
來源:銜石鳥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其中的“鳥”用來擔象征人,而“石”則象征沉重的負擔。通過将兩者結合在一起,以形象化地描繪負重的狀況。
繁體:銜石鳥
古時候漢字寫法:銜(銜的古體字)鳥(鳥字的古體字)
例句:他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擔着銜石鳥般沉重的責任。
組詞:重擔、負責、肩負、負重
近義詞:負擔沉重、擔負重任、背負沉重、負重壓力
反義詞:無擔任、輕松自如、無負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