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蝮蛇和蠍子。 漢 劉向 《說苑·修文》:“天地陰陽盛長之時,猛獸不攫,鷙鳥不搏,蝮蠆不螫,鳥獸蟲蛇且知應天,而況人乎哉。” 北魏 陽固 《刺讒詩》:“汝非蝮蠆,毒何厚兮。”
“蝮虿”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蝮”和“虿”兩個漢字組成,通常用于古漢語或文學作品中,指代毒蟲。以下是詳細解釋:
蝮(fù)
指“蝮蛇”,一種毒蛇,體形較短小,頭部呈三角形,常見于中國古籍中。例如《說文解字》提到:“蝮,蟲也。從蟲,複聲。”其毒性較強,古人常以“蝮”象征陰險狠毒之物。
虿(chài)
原指蠍子類毒蟲,後泛指有毒的小蟲。《左傳》中有“蜂虿有毒”的記載,比喻微小之物也可能帶來危害。字形上,“虿”為會意字,上部像蟲的毒刺,下部為“蟲”字。
“蝮虿”組合使用,常表示毒蛇與毒蟲的統稱,引申為陰險惡毒的人或事物。例如:
由于“蝮虿”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在文獻中遇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用于創作,建議優先使用更通用的詞彙(如“毒蟲”“蛇蠍”)。
如果需要進一步溯源,可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籍,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