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否鬲 ”。隔絕不通。《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 顔師古 注:“否,閉也,音皮鄙反。鬲與隔同。”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公平》:“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亂亡不恤,将何以治乎?”《明史·光宗紀贊》:“綱紀廢弛,君臣否隔。”
否隔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阻隔、隔絕,強調因阻塞或障礙導緻的人事、情感或信息無法通達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否隔(pǐ gé)由“否”與“隔”複合而成:
二者結合後,引申為因阻塞而斷絕聯繫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人際、政治或情感上的隔閡。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否隔:隔絕;阻塞不通。
例證引《後漢書·西域傳論》:“西域風土之載,前古未聞也……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至于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此處“道閉”即暗含“否隔”之意。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辭源》(第三版)
否隔:阻隔不通。
引《宋書·武帝紀》:“南北否隔,久不相通。”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
多用于政論、史書中,形容因戰亂、地理或制度導緻的溝通斷絕。如《晉書·陶璜傳》:“土人否隔,未知中國消息”,指邊疆與中原信息隔絕。
後引申至人際關系,如清代筆記《巢林筆談》載:“兄弟否隔,形同陌路”,喻親情疏離。
當代罕用,僅見于文史研究或仿古文體,如“文化傳承否隔,亟待疏通”(學術論述)。
詞彙 | 核心差異 | 例證 |
---|---|---|
隔絕 | 強調物理或空間的分離 | “音訊隔絕” |
阻隔 | 側重外部障礙的阻斷 | “山川阻隔” |
否隔 | 隱含“因閉塞而自然斷絕”的意象 | “政令否隔,民無所依” |
研究中使用“否隔”時,可結合以下權威文獻增強可信度: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指出:“否隔”屬同義複合詞,多見于漢魏六朝政論文本。
否隔作為曆史詞彙,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溝通障礙”的哲學化表達,其使用需依托典籍語境,現代語境中建議優先選用“隔絕”“阻隔”等通俗詞。
“否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言或學術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存在兩種常見标注
釋義:
指“隔絕不通”,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阻塞或自然秩序失衡,如君臣疏離、天地陰陽失調等( )。
《漢書·薛宣傳》:
“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隔)。” ——強調社會關系對自然的影響()。
《後漢書·諒輔傳》:
“天地否隔,萬物焦枯。” ——形容自然界的隔絕狀态()。
《明史·光宗紀贊》:
“綱紀廢弛,君臣否隔。” ——指君臣溝通斷裂()。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學術領域。若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pǐ gé讀音,并注意上下文的文言風格適配。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可查閱《漢書》《貞觀政要》等文獻(來源: )。
案論阿甄拜慶霸橋變容改俗标點符號别紀博望苑滄池陳紹當才單行法點漆璧點手碉堡二馬肺腸封禅藳風雲會副榜改脩共遞固辭果品候星精确度鏡洗靜象巨幅看風駛船空殼子蠟版兩頭遼天老鶴淩蔑曆始美差甯了癖好批頭遣将敲榜峭直騎鹿曲米春軟席若英山桂沈酒石步恃明雙流四庫書蹄聲亡論纖媚閑退賢喆霞英衺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