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否隔的意思、否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否隔的解释

亦作“ 否鬲 ”。隔绝不通。《汉书·薛宣传》:“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 颜师古 注:“否,闭也,音皮鄙反。鬲与隔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明史·光宗纪赞》:“纲纪废弛,君臣否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否隔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阻隔、隔绝,强调因阻塞或障碍导致的人事、情感或信息无法通达的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一、基本释义

否隔(pǐ gé)由“否”与“隔”复合而成: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否隔:隔绝;阻塞不通。

    例证引《后汉书·西域传论》:“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岂其道闭往运,数开叔叶乎?”此处“道闭”即暗含“否隔”之意。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第三版)

    否隔:阻隔不通。

    引《宋书·武帝纪》:“南北否隔,久不相通。”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


三、词义演变与用法


四、近义词辨析

词汇 核心差异 例证
隔绝 强调物理或空间的分离 “音讯隔绝”
阻隔 侧重外部障碍的阻断 “山川阻隔”
否隔 隐含“因闭塞而自然断绝”的意象 “政令否隔,民无所依”

五、学术引用建议

研究中使用“否隔”时,可结合以下权威文献增强可信度:

  1. 王力《古汉语字典》:释“否”为“塞也”,佐证其闭塞义。
  2. 《历代制度详说》(宋代吕祖谦):载“边关否隔,商旅不行”,反映历史语境。
  3. 语言学论文参考: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指出:“否隔”属同义复合词,多见于汉魏六朝政论文本。


否隔作为历史词汇,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沟通障碍”的哲学化表达,其使用需依托典籍语境,现代语境中建议优先选用“隔绝”“阻隔”等通俗词。

网络扩展解释

“否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言或学术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基本释义

  1. 拼音:存在两种常见标注

    • pǐ gé( ):根据《汉书》注音“皮鄙反”及《汉语大词典》标注
    • fǒu gé():现代常见误读,需结合语境判断
  2. 释义:
    指“隔绝不通”,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阻塞或自然秩序失衡,如君臣疏离、天地阴阳失调等( )。


二、古籍出处与例句

  1. 《汉书·薛宣传》:
    “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隔)。” ——强调社会关系对自然的影响()。

  2. 《后汉书·谅辅传》:
    “天地否隔,万物焦枯。” ——形容自然界的隔绝状态()。

  3. 《明史·光宗纪赞》:
    “纲纪废弛,君臣否隔。” ——指君臣沟通断裂()。


三、用法与延伸


四、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学术领域。若需引用,建议优先采用pǐ gé读音,并注意上下文的文言风格适配。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可查阅《汉书》《贞观政要》等文献(来源: )。

别人正在浏览...

八抬大轿备要不情惨冽称尊饬愿丹果董道斗艳争辉顿阻方极分爨封赠格例股本沽名要誉鉴拔绛帻坚利棘喉经济规律峻谷客恨兰筋蓝色敛锷韬光连石鳞孴流习隆热鸣鹤舟蹑足谦恭虚己千钧峤南悄切啓发式青臯覃庆侵争铨别衽接冗厌如此食浮世义顺履肆目碎首縻躯塌房踏石球挑牙虫頽索吐食望洋而叹宛类帷席仙呗贤桀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