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槁項的意思、槁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槁項的解釋

亦作“槀項”。羸瘦貌。 明 高啟 《<婁江吟稿>序》:“有肯槁項老死於布褐藜藿者哉?” 清 錢謙益 《甲子秋北上渡淮寄裡中遊好》詩之四:“入國下車三歎息,有人槁項在菰蘆。” 章炳麟 《訄書·學隱》:“ 東原 方承流奔命不給,何至槀項自縶,縛 漢 學之拙哉。”參見“ 槁項黃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槁項(gǎo xiàng)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特殊詞彙組合,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槁"本義為枯幹,《說文解字》釋作"木枯也"(《漢語大詞典》),後引申形容人體消瘦狀态。"項"特指脖頸,《古代漢語詞典》載其本義為"脖子的後部"。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莊子·列禦寇》:"槁項黃馘",形容人頸項幹瘦、面色萎黃的老病之态。

二、語義發展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形成三層引申義:

  1. 生理表征:字面指頸部枯瘦,如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槁項沒齒"
  2. 生存狀态:象征困頓潦倒,見陸遊《遣興》詩"槁項忘堪畏"
  3. 精神意象:道家用以喻示超脫物外的境界,《莊子集釋》注"槁項者,遺形去知也"

三、語用特征 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三種使用場景:

  1. 古籍校注領域,如中華書局《莊子校注》對原典的訓诂
  2. 詩詞創作中的仿古修辭
  3. 書法題跋等傳統藝術領域的雅語應用

(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并溯源至《莊子》原典及其注疏系統)

網絡擴展解釋

“槁項”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因衰老、疾病或貧困而消瘦憔悴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槁項”指頸項幹癟、瘦弱,多用于描述人羸瘦的外貌特征。其核心含義是“羸瘦貌”,尤其強調因長期困苦或衰老導緻的消瘦()。


詳細解釋與用法

  1. 詞源與結構

    • “槁”意為幹枯、枯萎,“項”指頸項,合起來字面意義為“幹枯的脖子”,引申為整體消瘦憔悴的狀态。
    • 常與“黃馘”連用為成語“槁項黃馘”(gǎo xiàng huáng xù),進一步形容人面色枯黃、頸項幹瘦的衰老或病态形象()。
  2. 語境與例句

    •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寫隱士、貧困者或病弱者的形象。例如:

      “人瘦得‘槁項黃馘’,住在‘窮闾陋巷’,靠釣魚、打草鞋維持生活。”()

    • 明代高啟的《婁江吟稿序》中也提到:“有肯槁項老死于布褐藜藿者哉?”()

相關延伸


“槁項”通過具象的“頸項幹枯”傳遞出深刻的憔悴意象,常見于古籍與成語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發青衫白鶴峯卑亂摽虔碧虛郎蒼黃翻複舂爨楚甸大黃魚丹阙動刑杜甫溪肥豬風鑑鳳仙花傅呂匄閑戈腳哥羅仿灌瓜官滿衮斂寒林恒旸鴻陂後生仔黃間呼叱降幅鲸吸口譚濫竽充數老大徒傷悲裂破禮讓為國龍漢刼籠莺論亢懦退破結千裡無煙愆殃竊權寝戶筌蹄渠央删采涉海登山滲漉帥府通融脫悶菟苑握算污淖無委閑解限制行為能力庨豁潇潇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