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槀項”。羸瘦貌。 明 高啟 《<婁江吟稿>序》:“有肯槁項老死於布褐藜藿者哉?” 清 錢謙益 《甲子秋北上渡淮寄裡中遊好》詩之四:“入國下車三歎息,有人槁項在菰蘆。” 章炳麟 《訄書·學隱》:“ 東原 方承流奔命不給,何至槀項自縶,縛 漢 學之拙哉。”參見“ 槁項黃馘 ”。
“槁項”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因衰老、疾病或貧困而消瘦憔悴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槁項”指頸項幹癟、瘦弱,多用于描述人羸瘦的外貌特征。其核心含義是“羸瘦貌”,尤其強調因長期困苦或衰老導緻的消瘦()。
詞源與結構
語境與例句
“人瘦得‘槁項黃馘’,住在‘窮闾陋巷’,靠釣魚、打草鞋維持生活。”()
“槁項”通過具象的“頸項幹枯”傳遞出深刻的憔悴意象,常見于古籍與成語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等來源。
槁項(gǎo xiàng)是指植物因幹旱或幹燥而失去生機,變得枯萎憔悴的狀态。此詞也可用于比喻人失去活力、精神萎靡的情況。
槁項的部首是木(mù),總計12個筆畫。
槁項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描述了長時間幹旱時植物的枯萎現象。此後,槁項的含義逐漸擴展到人的精神狀态上。
槁項,即槁項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槁項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或文獻。
1. 那棵樹因為幹旱而變得槁項了。
2. 這段時間工作太累了,我感到有些槁項。
槁木、枯槁、憔悴等詞語都與槁項有關。
幹枯、蕭條、衰敗都可以作為槁項的近義詞。
茁壯、蓬勃、興旺可以看作是槁項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