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包贡的意思、包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包贡的解释

(1).《书·禹贡》:“厥包橘柚锡贡。”谓包裹橘柚而进贡天子。后以“包贡”指进贡。 宋 黄庭坚 《送张谟河东漕使》诗:“紫参可撅宜包贡,青铁无多莫铸钱。” 宋 陆游 《玉局观拜东坡画像》诗:“太平极 嘉祐 ,珠玉始包贡。”

(2).泛指贡品。 宋 黄庭坚 《晓放汴州》诗:“霜清渔下流,橘柚入包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包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核心含义指诸侯或藩属国按定制向天子进献的贡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性质

    包贡指臣服于中央王朝的诸侯国、地方政权或藩属国,依照规定的时间、种类和数量,向天子(皇帝)进献的土特产、珍宝或方物。这是一种体现政治隶属关系和履行臣子义务的制度化行为。《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古代藩属诸侯向天子进献的贡物”,强调其源于分封制度下的义务性缴纳。

  2. 历史背景与制度渊源

    包贡制度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贡赋”体系。在分封制下,诸侯国需定期朝觐天子并献上贡品,以示臣服和尊崇。《尚书·禹贡》篇详细记载了九州各地向中央王朝贡纳的物品,可视为此制度的早期体现。《左传》等典籍中也有关于诸侯履行“包贡”义务的记载,是维系周天子与诸侯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

  3. 演变与相关概念

    随着历史发展,包贡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其体现中央与地方、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本质未变。明清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朝贡国,也常实行类似的贡纳制度。它与“九贡”(泛指各种贡纳)、“宾贡”(藩属国使臣入朝进贡)等概念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

  4. 相关术语与延伸

    • 包茅:常与“包贡”并提,特指楚国应向周天子进贡的一种用于祭祀滤酒的菁茅草。春秋时期齐桓公伐楚的借口之一即是“尔贡包茅不入”(《左传·僖公四年》),凸显了包贡作为臣服象征的政治意义。
    • 任土作贡:指根据各地物产情况确定贡纳物品的原则,体现了包贡制度中因地制宜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包贡”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特指进贡行为
    源自《尚书·禹贡》中的“厥包橘柚锡贡”,指将橘柚包裹后进献给天子。后引申为进贡的统称。例如宋代黄庭坚的诗句“紫参可撅宜包贡”,即用此意。

  2. 泛指贡品
    在历史文献中,“包贡”也扩展为贡品的代称。如陆游诗句“珠玉始包贡”,即以“包贡”指代进献的珍宝。

二、语境与用法

三、补充说明

需注意,“包贡”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关联《禹贡》典故,体现了古代赋税与礼仪制度。

别人正在浏览...

闇懦阿阇抱住葫芦不开瓢不宾之士不脂户成风斤惩纠吃晌充干川墨打胡哨驔骖钓歌鼎成龙升督策多材多艺愕睨放夜丰硕愤郁夫妻高作诡竞还报豪濮患吏火炭虎翼吏嘉选伎能禁扉井井有条赆货钧容班开冻空落苦谏枯蘖链接盲听明媚黏据秾郁襻膊儿疲罢破矩为圆牵俗清能青杨沈斥使性松下夙期汪茫违程相骂掀髯小挺细不容发谢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