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忘恩負義。 元 柯丹丘 《荊钗記·覓真》:“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負義難容恕,真堪惡。”
辜恩負義是一個貶義成語,形容對待他人的恩惠不感激、不回報,甚至以惡意相待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對他人給予的恩德不報答,反而做出違背道義的事,等同于“忘恩負義”。
最早出自元代柯丹邱的戲曲《荊钗記·覓真》:“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負義難容恕,真堪惡。”。現代用法多用于批評他人忘恩行為,如“他辜恩負義,抛棄了曾資助他的親友”。
該成語通過“辜恩”與“負義”的疊加,強化了道德批判的意味,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譴責不念舊情的行為。其核心在于強調對恩惠的背叛,與中華文化中重視“知恩圖報”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
辜恩負義是一個漢語詞組,通常表示對别人的善意和恩情做出不應有的回報和背離。其主要含義是感動他人對自己的好處或友善行為之後,自己沒有盡到應該做的回報,從而違背了道義和正義。
辜恩負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辜和恩負義。辜有辛輛辍輥等意思,恩有仆授單思等意思,負義可以拆分為貝義,意味着負擔着對别人的道義義務。這些部首和筆畫的組合構成了辜恩負義這個詞語。
辜恩負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古之君子斯拘而已矣,今之君子斯文不給也已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古時君子隻是知道辜負恩德的做法,而現今的君子知道寫文章了,所以不再有辜恩負義的行為了。
辜恩負義的繁體字寫作"辜恩負義"。
古時候辜恩負義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表示的意思相似。辜可以寫作"辜恩",恩可以寫作"恩情",而負義則可寫作"不報"。這些不同的寫法都圍繞着辜恩負義的基本含義。
以下是幾個關于辜恩負義的例句:
1. 他得到了朋友的熱情幫助,但卻沒有回報他們,真是辜恩負義。
2. 這個國家的政府說了很多對人民有利的話,但他們從未實現過,完全是在辜恩負義。
3. 他曾經得到了老師的悉心教導,但在獨自獲得成功後卻對老師不聞不問,實在是太辜恩負義了。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恩德、感恩、回報。
辜恩負義的近義詞有:不報恩、恩将仇報、忘恩負義。
辜恩負義的反義詞是:報恩、感恩圖報、恩将仇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