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趣的意思、曲趣的詳細解釋
曲趣的解釋
謂旨趣隱晦曲折。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若曲趣密巧,無所取才矣。”
詞語分解
- 曲的解釋 曲 (⑥麯) ū 彎轉,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 趣的解釋 趣 ù 趨向:志趣。意趣。旨趣。 興味,使人感到愉快:興趣。樂趣。情趣。雅趣。妙趣。相映成趣。趣事。趣味。 趣 ù 古同“促”,催促;急促。 筆畫數:; 部首: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曲趣是漢語複合詞,需從構詞語素與專業語境綜合解析:
一、單字本義
-
曲(qū/qǔ)
- 曲折義(qū):《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彎曲;不直”,引申為“隱秘深微”。如《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
- 韻文義(qǔ):指“歌曲或戲曲”,如《宋書·樂志》“凡樂章古詞,今之存者,并漢世街陌謠讴” 。
-
趣
- 旨趣義:《說文解字》注“趣,疾也”,段玉裁引申為“意之所歸”。現代義側重“旨歸、趣味”,如《列子·湯問》“曲每奏,鐘子期辄窮其趣” 。
二、複合詞“曲趣”釋義
文學與藝術領域特指:
- 戲曲/音樂的審美意蘊:指作品内在的審美情趣與藝術旨趣。如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論元雜劇“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此“意境”即曲趣核心 。
- 表現形式特質:涵蓋旋律的婉轉(曲調之趣)、文辭的含蓄(曲詞之趣)及情節的跌宕(劇情之趣)。《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強調其“融合音律、文采與戲劇張力的獨特美感” 。
哲學與生活引申義:
- 隱微的人生趣味:借“曲徑通幽”隱喻深層次的生命體驗。如朱熹《朱子語類》“觀物須于活處看,如山水之曲折,皆有趣味” 。
三、權威用例佐證
- 古典文獻:
- 李漁《閑情偶寄》評《西廂記》:“文詞之妙,直至曲趣透骨。”
- 現代研究:
- 學者洛地《詞樂曲唱》指出:“曲趣乃聲辭相諧所生之韻味,是戲曲藝術感染力之源。”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許慎(漢).《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 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 商務印書館, 1915.
-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1.
- 黎靖德(宋).《朱子語類》. 中華書局, 1986.
- 李漁(清).《閑情偶寄》.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 洛地.《詞樂曲唱》.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5.
網絡擴展解釋
“曲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旨趣隱晦曲折”,常用于文學批評領域,尤其在戲曲理論中具有特殊審美價值。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曲趣”由“曲”(隱晦、婉轉)與“趣”(意旨、趣味)組合而成,強調通過含蓄、迂回的方式表達深層意蘊。例如:
-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檄移》提到:“若曲趣密巧,無所取才矣”,指出若過于隱晦精巧,反失檄文應有的直白力量。
二、曆史淵源與演變
-
南朝起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學理論,用于評價文風是否恰當。劉勰主張不同文體需符合特定表達需求,如檄文應直截了當,而非追求“曲趣”。
-
戲曲理論的發展
至清代,“曲趣”成為戲曲批評的重要概念,強調戲曲通過情節、語言等手法營造含蓄深遠的審美體驗。例如:
- 清代曲論家探讨了“曲趣”的生成方式,如通過隱喻、伏筆等手法引發觀衆聯想。
三、應用與特征
在戲曲創作中,“曲趣”常表現為:
- 語言層面:使用雙關、諧音等手法,使台詞耐人尋味;
- 結構層面:通過情節的轉折與留白,引導觀衆主動解讀;
- 審美層面: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避免直白說教。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曲趣”與“直白”“顯豁”相對,但并非貶義,而是強調藝術表達的層次感。其價值在于平衡隱晦與可理解性,避免晦澀難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戲曲作品中的“曲趣”案例,可參考古典戲曲理論文獻或《文心雕龍》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罷任便悁别有風趣吵喜逞妙逞威風斥上出迓大紅日子澹濘疊配定武石刻地仙恩客房内感厲官宅過嘴海軍衙門害人弘法誨敕戶衞階漸節錢金石至交計窮慮極計士舅太太巨函控避快炙背例句鄰杵買上囑下盲從命世密雲龍南風不競哪怕藕斷絲連皮花披沙剖璞淺劣三聯單傻冒兒山姑順聽説古説是談非添兵減竈停轸統業吐膽傾心外教玩時愒日挽轉委灰仵工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