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勾取的意思、勾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勾取的解釋

[bring (a criminal) before the bar] 提取(與案情有關的人犯)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幹有名人犯,雨村詳加審問。——《紅樓夢》

詳細解釋

(1).征取;征調。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老夫 王翛然 ,奉聖人之命,着往 河南路 勾還義細軍,本合着有司家勾取,恐怕有司家擾民,老夫親自勾軍,來到此 開封府 西軍莊 。”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五·靖難功》:“ 浙 東 袁珙 ,天下相法第一,乞假以其名隸尺籍,勾取到 燕 ,使相之。”

(2).謂傳訊、提審犯人。《明律·刑律·斷獄》:“停囚待對者,雖職分不相統攝,皆聽直行勾取。”《紅樓夢》第四回:“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幹有名人犯。”

(3).借指鬼卒勾攝人的靈魂。 清 采衡子 《蟲鳴漫錄》卷一:“渠言鬼卒不能入人家,止待於十字路口,必取生魂入病者家勾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勾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釋義及用法分析:

一、核心含義

  1. 司法提審
    指官府傳訊或提審與案件相關的犯人。
    示例:《紅樓夢》中“勾取一幹有名人犯”即指将涉案人員提審到堂。

  2. 征調人員/物資
    古代多用于官方征調人力或資源。
    :元雜劇《救孝子》提到“勾還義細軍”,即指征調軍隊。

  3. 比喻用法
    借指鬼卒勾攝人的靈魂,帶有迷信色彩。

二、延伸用法

三、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文獻,原為行政司法術語,後衍生出比喻義。其結構“勾”有勾畫、提取之意,“取”強調動作目的,組合後體現強制性獲取的特征。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用例或方言差異,可進一步查閱《漢典》《七修類稿》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勾取

勾取(gōu qǔ)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勾”和“取”兩個部分組成。

勾的部首是勹,總筆畫數為2。它是一個象形字,原本表示用彎曲的鈎子捉住東西的動作。現代漢字中,勾用作部首,表明與鈎子相關的意義。

取的部首是又,總筆畫數為8。它是一個會意字,左邊的又表示手部,右邊的耳則表示聽覺,合在一起表示用手去獲取東西的動作。

勾取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是形容獲取或拿取某物的意思。也可以用作動詞,表示通過某種手段或方法得到某物。

在繁體字中,勾取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勾取的寫法會有些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勾的形狀是一個向下彎曲的鈎子,而取的形狀則更接近古代的形體。這種寫法體現了古代人們對于動作形态的描繪。

以下是幾個關于勾取的例句:

1. 他用一根鐵鈎勾取到了失落的鑰匙。

2. 她勾取了對方的注意力,成功地取得了合作的機會。

3. 通過勾取各種信息,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

一些與勾取相關的組詞包括:

提取、索取、拔取、捕獲、獲取。

與勾取相近義的詞彙有:

取得、獲得、赢得、得到。

與勾取相反義的詞彙有:

放棄、丢失、失去、舍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