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縫掖的意思、縫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縫掖的解釋

亦作“ 縫腋 ”。大袖單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後漢書·王符傳》:“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 李賢 注:“《禮記·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魯 ,衣逢掖之衣。”’ 鄭玄 注曰:‘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單衣也。’”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縫腋,羔麑豹袪。”《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賤不足以贖 邕 , 鴈門 縫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傳》:“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盡縫掖,不可以一夫私怨開禍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館蒙示和謝惠連秋懷詩走筆和之》:“安能學縫掖,巧黠各相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縫掖"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服飾類詞彙,本義指古代儒生所穿的寬袖單衣,後引申為儒生的代稱。該詞源自《禮記·儒行》"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的記載,其中"逢掖"為"縫掖"同源詞,指腋下寬大的袍服形制。

從形制特點分析,"縫"指衣物接縫工藝,"掖"通"腋",特指袖身與衣襟連接處加寬的設計。《後漢書·輿服志》載"縫掖其袖合而縫大之,如今之半臂也",說明其腋部寬松的剪裁符合儒家"寬博以文"的禮制要求,成為士人階層的身份标識。

在文化象征層面,該服飾自周代起被納入禮制系統,東漢經學家鄭玄注《禮記》強調"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唐代孔穎達疏證進一步闡釋"其袖寬大,故雲大掖",反映出服飾形制與儒家文化内涵的深度關聯。《漢書·地理志》記載齊魯之地"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這種地域文化特征與縫掖服飾形成互文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縫掖"在唐代以後逐漸脫離具體服飾指稱,更多作為文人雅士的代稱使用。宋代《太平禦覽》引《三禮圖》對其形制有詳細圖解,清代《日知錄》則考證了該服飾在不同朝代的演變軌迹,這些文獻共同構建了該詞的語義譜系。

網絡擴展解釋

“縫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基本含義

“縫掖”指大袖單衣,是古代儒者(學者或文人)所穿的典型服飾,後也用來代指儒者群體。該詞由“縫”(指衣服的縫合)和“掖”(衣袖)組成,字面意為寬大袖子的衣服。

2.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3.發音與通假現象

4.文化意義

“縫掖”不僅是服飾的象征,更承載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儒者通過穿着此類服飾體現身份,強調學識與德行的重要性。

“縫掖”一詞兼具服飾特征和文化象征的雙重意義,是古代中國“衣冠制度”與儒家思想的結合體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禮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樂北侬邊饋辨事鼻痔壁中書補骨脂傳鈔刺斜裡蕩覆疊句瀵湧輻車腐遷高射炮革役廣道官禮故居皇樹畫樣虎奔貨挑子佳色假想髻寶謹容計文吉祥坐款關蓮菂淩薄流脍人口廟主墨啓謀虹鬧音音娘娘念思暖赫篇第千呼萬喚淺聲竊鈎竊國躣躣戎服榮辱柔撫肉鼓吹觞濫姗笑視險若夷授時水洩不漏歎佛天龜為地文豔鄉故香山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