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風木之思 ”。 宋 陸遊 《焚黃》詩:“早歲已興風木歎,餘生永廢《蓼莪》詩。”
“風木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與情感表達緊密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風木歎”比喻因父母亡故而無法盡孝的悲痛之情,常與“風木之思”同義。其核心意象源于典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表達子女未能及時奉養父母的遺憾與哀傷。
文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陸遊的《焚黃》詩:“早歲已形風木歎,餘生永廢《蓼莪》詩。”。詩中通過“風木歎”與《詩經·蓼莪》的呼應,強化了孝親之情未能實現的哀痛。
近義詞
如“風木含悲”“風木之悲”等,均以自然現象(風與樹)隱喻人生無常。
“風木”的意象源自《韓詩外傳》中“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典故,後演變為表達孝道未盡的經典比喻。該成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承載儒家文化對孝道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陸遊原詩《焚黃》的完整文本。
《風木歎》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彙,蘊含着豐富的哲學思考和情感表達。它可以指代人對世界和生活的無奈和悲傷,或者描述大自然中悲涼的景象。
《風木歎》的拆分為「風」、「木」和「歎」三個部首。其中「風」(飛)作為主要部首,表示空氣、流動、變動等含義;「木」(木)表示樹木、森林等植物;「歎」(口)則表示口氣、感慨。
拆分筆畫為「風」:4畫(風)、「木」:4畫(木)、「歎」:5畫(口 口 口)。
《風木歎》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藝術創作,尤其在詩歌和繪畫中廣泛運用。它通過富有哲理和感情的表達,表現了人們對生活不盡如意和世事無常的憂傷和感慨。
在繁體字中,《風木歎》的寫法為「風木歎」。繁體字保留了古時候漢字的一些特色,因此在一些傳統文化背景中,繁體字更有使用和傳承的價值。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特别是在篆書和隸書時期,「風木歎」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字體的演變使得漢字書寫形式産生了變化,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形狀逐漸趨于現代書寫的樣式。
以下是幾個《風木歎》的例句:
1. 風木歎,人事散。 (用來描述人們對生活遭遇的悲傷和無奈感,感慨萬千)
2. 山河依舊,風木歎。 (用來表達大自然的冷漠和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渺小感)
與《風木歎》相關的組詞有:
1. 風雨飄搖:形容事物搖動不穩定的情況。
2. 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近義詞:傷感、凄涼、憂傷。
反義詞:歡欣、喜悅、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