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缞麤的意思、缞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缞麤的解釋

亦作“ 縗粗 ”。粗麻布喪服。《漢書·王莽傳上》:“時 武王 崩,縗麤未除。”《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故知鐘鼓非樂雲之本,縗麤非隆殺之要。” 李善 注:“哭泣縗麤,隆殺之服,哀之末。”《舊唐書·李訓傳》:“ 守澄 以 訓 縗粗,難入禁中,帝令 訓 戎服,號 王山人 ,與 注 入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缞麤(cuī cū)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專指喪服的複合詞,由“缞”和“麤”二字組合而成,特指用最粗劣的生麻布制成的喪服,屬于中國古代喪禮制度中“五服”的最高等級——斬衰(cuī)。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1. 缞(cuī)

    指古代喪服中披于胸前的粗麻布條,是“斬衰”喪服的主要标志。《說文解字》釋:“缞,喪服衣也。”其材質為未緝邊的生麻布,象征至哀不修邊幅。

    來源:《說文解字·糸部》

  2. 麤(cū)

    同“粗”,表示粗糙、未加工。《玉篇》載:“麤,疏也,大也,物不精也。”此處強調喪服用料粗劣,體現喪親者悲痛無心修飾。

    來源:《玉篇·鹿部》


二、文化内涵與禮制意義

“缞麤”專用于最重的喪服等級(如子女為父、妻為夫等),服期三年,體現儒家“哀戚之情”的禮制核心:


三、文獻例證

  1. 《禮記·檀弓上》:

    “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嫂叔之無服也,蓋推而遠之也。”鄭玄注:“斬衰者,缞麤之服。”

    來源:《禮記正義》

  2. 《新唐書·禮樂志》:

    記載唐代喪禮“斬衰三年,服缞麤”,明确其作為最高喪服的制度性地位。

    來源:《新唐書》


四、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缞麤”已罕用,但“缞”作為喪服符號仍存于“斬衰”“齊衰”等詞中,多見于古籍研究與民俗學領域。其文化意義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範疇。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說明:因“缞麤”屬生僻古語,權威線上詞典暫未收錄獨立詞條,本文釋義綜合《說文解字》《儀禮》《禮記》等經典文獻及《漢語大詞典》考據而成。建議進一步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獲取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缞麤”這兩個字的解釋如下:

1. 缞(cuī)

2. 麤(cū)

綜合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百苛班荊道舊本數蒼狗白衣成群結隊詞禁酖酒躭恐颠疾彫章镂句曡秀斷毀額黃反璧方巾丑分宵達曙福判鼓槌憨真好吃懶做近鄙矜法九背向舊學具君犒賞诳谝連昬接晨輪對貓掌風猛急母線南北對話睨诘剽獲匹如閑鉗奴籤助七八下裡糗糧七澤冉遺容電器儒士纔然山脇沙魚勝跡十八公詩箋失卻舜日堯年蔬食書素蜀轸厮猥騰焰飛芒通旅亡前諧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