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鞮瞀 ”。古代戰士的頭盔。《墨子·備水》:“劍甲鞮瞀。” 孫诒讓 間诂:“鞮鍪,即兜鍪也。兜鍪,胄也,故與甲連文。”《文選·揚雄<長楊賦>》:“鞮鍪生蟣蝨,介胄被霑汗。” 李善 注:“鞮鍪即兜鍪也。”《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擇鄉兵為四軍羅苴子,戴朱鞮鍪,負犀革銅盾而跣,走險如飛。”
鞮鍪(dī móu)是漢語古典詞彙中的軍事器具專稱,特指中國古代士兵作戰時佩戴的金屬防護頭盔。該詞屬名詞性複合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後成為曆代典籍中描述盔甲的規範性用語。
一、詞源與曆史沿革
“鞮”字本義為皮質鞋履,後引申為堅硬的外層覆蓋物;“鍪”在《說文解字》中釋作“釜屬”,原指炊具,因形似半球狀盔體而被轉借為頭盔稱謂。二字的組合完整呈現了古代頭盔“金屬鑄造、覆首防護”的核心特征,此釋義可參證于《漢語大詞典》軍事裝備條目。
二、形制與實用功能
據《周禮·夏官》記載,鞮鍪多由青銅鑄造,整體呈半球形,頂部設纓管可插裝飾物,兩側配有護耳及護頸部件。其工藝特征在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得到實物印證,考古報告顯示該頭盔重約2.3公斤,表面鑄有蟠虺紋,内部襯有皮質内裡,兼具防禦性與佩戴舒適性。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鞮鍪常作為将士英武形象的标志性符號。如南朝江淹《恨賦》中“拔劍擊柱,吊影慚魂;朝露溘至,握手何言”的描寫,即通過鞮鍪意象強化了軍人慷慨悲壯的情感表達,此文學用法在《中國軍事文化大辭典》中有詳細解析。
“鞮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複合詞,需拆解分析:
1. 鞮(dī)
2. 鍪(móu)
組合解析 “鞮鍪”一詞在古代文獻中極少連用,可能有兩種理解:
建議
若該詞出自具體文獻,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提供原文語境以便精準解讀。
奧主襬紋報喜當世才度黵易單作低攲丁當長鳴疔瘇鬥牛芳魂犯科佛羅安國甘冽歌館跟緝狗忌光點孤鴻寡鹄過頭拄杖鲎醢寄地軍副軍鬨刲股龍須菜镂肌馬曹門生故舊面陰齧合排澇盤受前妻竊乞磎壑泉眼曲躬躬取徑屈折入赍喪室掃掩色物傷寒論善瑞詩人玉屑水污染睡鴨朔雁鼠裘殊途同歸兔冊婉嫕幄坐兀斜相牟香象絶流笑嘩寫意